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PPT课件 > 幼儿园PPT课件

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PPT课件

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PPT课件

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PPT课件这个PPT共97页,该文件包含了PPT课件。主要包含主题解读,预期效果,环境创设,生活渗透,家园同步,活动列举,活动范例,观察反思等,欢迎点击下载。

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今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什么文件?       (教师〔2012〕 1号文件)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一、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二)幼儿为本
(三)能力为重
(四)终身学习
二、基本内容
(一)专 业 理 念 与 师 德
01、职业理解与认识
02、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
03、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
04、个人修养与行为 
(二)专 业 知 识
05、幼儿发展知识
06、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
07、通识性知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制定幼儿园教师准入标准,严把幼儿园教师入口关;制定幼儿园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幼儿园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幼儿园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注重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园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幼儿园绩效管理机制。
幼儿园教师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爱岗敬业,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大胆开展保教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我将以广西接力出版社的《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为例,谈谈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问题。         一、共同性活动的开展—主要从主题的产生、主题网络的构建、环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师幼互动、教师的观察与反思、活动评价等几个方面来展开。         二、选择性活动的开展—主要从活动的空间、时间、规模、组织形式、内容、环境材料、师幼互动、及家园同步几个方面来考虑。
 关于新课程的内容框架
中班“春天来了”主题网络图
大班“广告”主题网络图
学前班“多彩的服装”主题网络图
美国一幼儿园大班“蛋(EGGS)”主题网络图
4、制定主题预期效果
     根据不同的内容及幼儿不同年龄的特点制定,并注意目标的层次性。具体内容在新课程内容框架的预期效果中已经阐述(如:小、中、大班都认识春天、秋天)。
5、撰写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 (重点谈共同性活动中课堂教学的目标撰写)
  第一: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要达成的结果。尽管我们反对只注重目标而忽视过程的倾向,但是没有目标的教学却是盲目的。我们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克服随意性和模糊性.
制定一个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时应注意四点:
1、目标是否具体,核心目标是否突出?
如果说目标是课程教学活动的灵魂,那么,“教学内容”似乎可以比做课程的“心脏”,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教学活动只占及少的时间,所承载的内容有限,因此,要让教学活动在单位时间内爆发其应有的效果,精选教学内容,是关键。
6、收集活动资料
7、实施网络计划——关于有效教学问题
★ 实施中几种容易出现的误区有:
★ 实施中几种容易出现的误区有:
(二)教学活动追求时髦,为了活动形式而活动。
在活动室的后墙,贴着许多有关蚯蚓的图片、文字资料、还有五个“我们的问题”:
1.蚯蚓有没有眼睛?
      2.蚯蚓有没有嘴巴?
      3.蚯蚓放在水里会死吗?
      4.蚯蚓哪边是头?哪边是尾?
      5.蚯蚓身上突出的地方是什么?
        一组在室内,一组在室外走廊上。听课老师问室内的小朋友:“你们说蚯蚓哪是头?哪是尾?”孩子们异口同声说:“粗的是头,细的是尾。” 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幼儿:“老师说的”。听课老师顺势问身边的带班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她说:“是家长告诉我的,我就把这个结果告诉了小朋友。”
               ●听课老师又到室外,观察在走廊的那组孩子们,好几个幼儿拿着小刀把蚯蚓切成了一段又一段,听课老师忍不住问:“为什么把蚯蚓切断?孩子们说:“我想看看蚯蚓身体里有什么?”听课老师又问:“蚯蚓切断后会怎么样?”孩子们齐声回答:“还会长出来。”“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上节课老师已经跟我们说过了。”
例:一个德国老师上的课“认识蜗牛”
            老师走进教室后,示意幼儿先离开教室,然后每四个孩子为一组,每组放了一个蜗牛、一盘牛肉、一盘粮食、一盘蔬菜和青草、一杯有盖的热水、一杯有盖的凉水。做好准备后,她示意幼儿进来。孩子们进教室,惊喜地发现桌上有这么多的东西,特别是,还有一个可爱的蜗牛,高兴得忘记了教室里还站着位外国老师。老师示意他们安静下来,然后做示范:
            先把蜗牛放在热水杯的盖子上,蜗牛爬来爬去,烦躁不安。再把蜗牛放在凉水杯的盖子上,蜗牛一动不动,静静的趴着。不用说话,孩子们已经知道了蜗牛在温度过高的环境下,是无法生存的,它需要一个适当的温度。
一节课没有说一句话,孩子们明白了蜗牛生存有需要的温度,蜗牛所吃的食物,而且是在活泼愉快、亲自参与的活动中,自己建构了知识,获取了知识。
相比之下,我们的老师上课时,说话(不该讲的都讲)太多,习惯把结果告诉幼儿,不善于创设环境条件,让幼儿自己获取知识。
(三)教学活动追求统一,幼儿缺乏个性化体验。
●什么是体验?
            体验即主体(体验者)的生理和心理,感性与理性,情感与思想等方面的复合交织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它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验与验证的过程。它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
● 体验的特征是:    1、亲历性  2、个人性   3、情感性     4、缄默性
(四)教学中师幼互动的问题
(2)避免无关问题的纠缠
2、互动要放下权威
3、互动中的提问。
四、活动设计的“同中求异” (应彩云)
2009年的春晚,娱乐圈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小沈阳,他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欢笑。
              我发现人们喜欢小沈阳,除了他令人发噱但又不乏哲理的语言,还有就是他会歌唱,虽然仅仅是一次“模仿秀”。而且,哪怕是在模仿,他也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喜剧演员。
              小沈阳在表演中一共模仿了三位歌手:刘欢、刀郎和阿宝。模仿刘欢,一开腔就几乎乱真,却又很快地不露痕迹地唱串了“门”,赢得了观众的“当头彩”。接下来模仿刀郎,犹如刀郎再现,观众的喝彩声瞬间响起。最后模仿阿宝,高亢的音域让观众惊叹,可关键时他却卖起了关子,一句“起高咧”乐翻全场。
              不难看出,尽管是三段同样的模仿唱,他却用了三个不同的方式来呈现,把观众牢牢地抓在手心里。设想一下,如果这三段,都如模仿刀郎那段演,尽管我们也可以感受他的歌唱,却不那么好玩了。
              所以,同样的事情,如果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会比较吸引人。
             由此,我想到了日常教学活动的设计:既然成人都拒绝一尘不变,何况幼儿。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次,我掀开钢琴盖,孩子们知道我要让他们干什么。这时,我听到了几个男孩的叹气:“嗨,又要唱歌了。”尽管在不动声色中我上完了课,可心中却始终有点落寞——因为唱歌没有给孩子带来快乐。
               过了两天,我带了把京胡走进教室,在孩子面前边拉边唱。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簇拥在我的周围,起劲地唱着前天唱过的同样的歌。
              显然,孩子也是喜欢变化的。
              但是,我们还是经常会看到教师这样组织活动——
              认识水果——教师准备了三种水果:苹果、香蕉和桔子。
              教师先拿出苹果,问孩子:这是什么?它长得什么样?
              教师又拿出香蕉,问孩子:这是什么?它是长得什么样子的?
              教师再拿出桔子,问孩子:这是什么?它又长得什么样?
              如此这般的活动流程,机灵一些的孩子,在教师问第一个问题时,也许就已经猜出后面是怎么回事了。进而我又发现,往往被教师视为“不专心投入活动的孩子”有不少是机敏的。
              由此我开始要求自己,在设计活动时,越是同样的内容,越要着意设计,刻意求变,注重激发孩子的新奇性和求知欲。
依然以“认识水果”为例——
             认识苹果:教师出示实物,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提问:它是什么样的?
               认识香蕉:教师出个谜语:黄金衣,身上包,中间弯弯两头翘。提问:猜一猜,它是什么?
             认识桔子。教师制作一盏“小桔灯”:让孩子边玩边说说桔子的特征。
             相信这样的活动,孩子一定喜欢。
             有时,同样的目的和同样的形式,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提问方式,也会给孩子带来新意——
《幸福的大桌子》中有一个活动环节,要求通过了解兔宝宝的不同职业,激发孩子对这些职业向往,进而体会兔奶奶的自豪情感。
              在引导孩子讨论时,我曾这样设计提问:
              问题一:兔老大是海员。海员是什么?
              问题二:兔老二是厨师。你们在哪里见过厨师?
              问题三:兔老三是音乐家。你知道谁是音乐家?你能说出他的名字吗?
             不同的提问,可以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但教学目的却是相同的。
当然,也可以设计活动形式相同,内容却不同的活动——
             一次,我借班上课,和同事一起开展“一课多研”教研活动,活动主题是“男孩女孩排排队”。教材要求此活动的知识要求是“帮助孩子积累模式排序的经验”。
            整个活动中需要孩子有三次排队的经历。我很担心,这群我从未教过的孩子,会不会跟着我一次又一次地“排队”?于是,我想到了游戏,也许,游戏可以拉近孩子和我的距离。
            我设计让孩子们坐汽车去旅行,于是,就把游戏取名为《去旅行》……
            第一次出游,去橘园赏橘。让孩子们在“上车”时有了“排队”(排序)的初次经历。来到橘园后,品尝橘子带给了孩子们意外的惊喜。
            第二次出游,去树林观叶。让孩子们在“上车”时再次体验“排队”(排序)的经历。来到“树林”后,我挥撒落叶,孩子们追逐着漫天飞舞的树叶,情绪高昂。
第三次出游,去海边漫步。让孩子们挥着小彩旗“排队”(还是排序)上车。我刚出示海景图,一些机灵的孩子就问我:“海边有吃还是有玩?”看来,孩子们对旅行显然饶有兴致。
              听说,春晚的剧本,是小沈阳的师傅“小品大师”赵本山呕心沥血磨出来的。对此,我深信不疑。其实,教师设计活动就好比给小沈阳这样的演员写剧本,如何吸引观众和如何吸引孩子,其中的妙法就是“同中求异”。
             成功的教学活动,是千“思”万“虑”地磨出来的,世上,从来就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9、总结主题活动实施情况
关于选择性活动的具体内容:
①运动广场
②游乐世界
③积木天地
④社区花园
⑤小红帽剧
⑥缤纷舞台
⑦七彩空间
⑧问号城堡
⑨智多星大本营
关于选择性活动的教育价值     选择性活动的教育价值是附着在活动区内的操作材料之上的。材料的不同,操作方法及活动方式便会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也就不一样。这就使得不同的活动区具有各自独特的教育功能。同时,选择性活动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和自主活动,这就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所以,教师应在如何投放材料、投放什么材料方面多多思考。
     注意:实施选择性活动要结合本园,本班实际及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在活动区中,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轻松地玩玩做做,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活动,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谈谈新课程的教育环境
 1、物质环境的创设方面
    是安全的、开放的、变化的、多元的。
 2、心理环境的创设方面
    是宽松的、自由的。
阅读与思考1:
德国儿童在幼儿园学些什么
他们去坐有轨电车,学会记住回家的路线。   他们每周都跟老师去超市买东西,学习付钱,选择货物。   樱桃收获的时节,孩子们跟老师去采摘樱桃。   南瓜收获的时节,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做南瓜汤。   圣诞节,这是最激动的日子,他们焦急地等待圣诞老人的来临以及那份神秘的礼物。       圣马丁节,要跟老师一起糊纸灯,游街来纪念这位骑士圣人……       3年过去了,孩子学会了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时间,自己约会,自己制订计划,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东西,自己找警察,一个6岁的孩子,生活能力很强。
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平等”,强调的是一种“无竞争”教育。《芬兰教育给教师和父母的45堂必修课》一书中,讲述的是位居世界前列的芬兰教育,其实是“无竞争”教育。在芬兰,成绩不是用来表扬、较劲或羞辱孩子的工具。芬兰教育者早就了解到,不要让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被大人簇拥着去一较高下,在心灵还不成熟的阶段,就学会恃宠而骄或打击他人。         芬兰教育从来不将高分学生看成优秀学生。赫尔辛基瑞苏中小学的校长说:“我们从来不会因为孩子的成绩是最顶尖的,而发给他奖学金,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选取。有时候我们会从班上前五名之中来挑选,但也会依照不同的科目进步情形,或学习过程展现的特质,来分析这个学生有无实质的收获。” 在芬兰,如果一个孩子的分数比别人低一些,但却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人格特质,或更好的合作能力,或更佳人缘等,老师就会很希望这位学生能得到实质的奖励,绝不会只以学期分数或科目成绩为单一标准,去评断谁应该被鼓励。        芬兰学时短而假期长,每年上学190天,8月中旬开学,次年5月底结束。小学生每天最多上课5小时,中学生最多7小时。任何假期都不给学生留作业,芬兰的父母从不送孩子去参加补习班,在结束义务教育时也不进行全国考试。学校不会给学生打分,不会让学生留级,也不会硬性规定他们完成功课,而只是分别跟踪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芬兰人认为,竞争性的教学方法会降低学生的整体水平。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他们不赞成排名次的教学模式,学校不追求升学率,不搞“苦学崇拜”,学生也没有什么升学压力。芬兰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芬兰中学生被“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评价为整体表现全球第一。芬兰高等教育,几乎被每一届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最佳,使得很多国家都组团到芬兰来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经验。正是这样“无竞争”的教育,在国际教育评比中获得惊人的成绩,可见,这也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      在芬兰,所有人包括老师、学生中智力优异的、智力中等的甚至是有残障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愉悦,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不可重复的资源,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和关怀,每一个生命都能自由绽放,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学生。       芬兰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尊重每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因为我们非常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正是这种“需要各种不同人才”的观点,才使芬兰教育眼中没有差生,没有后进生,没有学困生,有的只是不同方面的人才而已。
在芬兰,分数也不能代表一个学生的全部,对心理还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排名、强调分数还会打击成绩不好孩子的自信心,而成绩优秀的孩子则可能会恃宠而骄、失去对弱者的同情。芬兰教育从来不将高分学生看成优秀学生,他们所谓的好学生就是谁能将个人特长发挥到极致。所以,芬兰人认为,国会议员不会比厨娘更了不起,大家各司其职、各有所长。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只要将自身的工作做好,就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是“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开端,也是人人相互尊重的起点。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不仅得到了个人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且从小就懂得了心态平和、充分尊重和理解他人,更能成为一个心智发展健全的和谐的人。如果我们过早给一个学生打上落后的标签,那么这一不良心理暗示可能会影响一生,而其在社会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角色也将会大打折扣。所以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都是将来某一个领域中的人才,是老师、家长、全社会都应给予孩子们的一个期许。
芬兰的教育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与概念,应该比赢得第一名来得更重要、更有意义。摆脱案牍劳形、拼死拼活,同样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已在渐渐回归理性,渐渐回归人本。给学生取消排名,不以成绩论英雄,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地方、某些老师的心目中,还依然没有从旧有观念中摆脱出来。因此,我们更应从芬兰的评价机制中汲取营养,大力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尊重多元人才,多发展孩子的个性特长,为教育注入和谐的发展动力。

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PPT课件

  • 编号:12822
  • 大小:15 MB
  • 上传:yangaimiao
  • 时间:07-14
举报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