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反思

日期:2021-11-01

这是山居秋暝教案反思,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山居秋暝教案反思

山居秋暝教案反思第1篇

首先,组内教师们肯定了七班学生的课堂表现,认为课堂氛围较好,学生积极性较高,能参与到展示当中。这一点,一方面得力于学生对公开课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不错,只要能多加引导、鼓励,他们也可以表现的很好。

  其次,时老师与王老师都提出了一点,就是《山居秋暝》作为一首诗歌,学生读的不够多,仅仅是在授课之初分小组进行了齐背,有感情的示范性朗读缺乏,未能将诵读贯穿于整堂课中。这个意见非常中肯,点明了我授课的一大不足。平时上课,对于诵读的引导就有缺陷,机械的将背诵与讲授分开,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成了死记硬背,对于文字美、意境美无法真切感受。因此,在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把诵读与讲授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感情,把握诗歌。

  再次,李老师与秦老师还对导学案的设计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尤其是对于“志趣”、诗歌具体意象等问题做了讨论,并就如何设置导学案上的问题做了探讨。通过与老师们的探讨,才发现导学案上个别题目的设置不够准确,个别问题的表述不够明确。因此,在以后准备导学案的过程中,对于设置的题目要有针对性,所问所指要具体明确,同时,还要保证课堂连贯性。

  第四,课堂上教师的语速过快。针对这一点,必须自己从心底做出重视,一年多的教师生涯,听课老师曾多次反映我讲课语速过快的问题。以后上课,开口之前,要首先告诉自己,说话慢一点,再慢一点,保证每个学生都听到明白再继续往下说,毕竟,进度不是最重要的,让学生学会听懂才是目的。

  最后,是我个人对自己课堂的一点反思。这节课,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展示,暴露出我准备的仍旧不够充分,虽然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在八班展示过一遍,但具体细节自己还是把握的不好,对于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调控引导,这不只是因为自己课堂掌控能力不足,更是知识经验缺乏的表现。一堂成功的课,靠的不仅仅是三四天的准备,而是知识的日积月累,因此,平时一定要加强专业学习,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广泛涉猎,多读多思,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顺利授课打好基础。

  作文课上,曾经不只一次的告诉学生,写作文要有自己的思想,力争让笔下的每句话每个字都能令自己自豪。作为老师,平时授课,又何尝不是这样?每堂课都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结晶,下课铃响起的那一刻,我们都应该在心里自豪的说一声,这节课,展现了我的最大能力,我上的很好,值得我骄傲。

山居秋暝教案反思第2篇

一、教材分析:

《山居秋暝》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十一课第一首古诗。本单元主要是描写景物。学习这首诗歌要求学生掌握诵读诗歌,把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从而培养学生初步感知,品评以及鉴赏诗歌的能力。

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是我国诗歌文学史上的名篇。这首诗中景物清新自然,民风善良淳朴,画面立体感强,意境深远,寄托着诗人独特的人文情怀。学习这首诗不仅会影响我们心灵产生人性净化,而且会引发我们对人生存在方式的独特思考。

二、学情分析: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有了学习古诗词的基础,能够独立地阅读文本,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但是他们的理解是很浅显的,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还需我去帮助他们分析,分析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表达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在这篇古诗文的学习中,要让学生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描绘诗歌意境,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并且能够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唐代诗人王维及其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诵读诗歌,体悟作者的情怀,掌握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重点:

1、能够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2、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3、学会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让学生在听读、自读中把握诗歌字词读音及诗歌节奏。让学生配乐朗读体味诗歌意境美。

2.提问法:通过多煤体幻灯片循序渐进展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逐步进入诗歌意境。

3.问题探究法及小组合作法: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展示等,逐步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诗歌内容,进入意境,理解诗歌情感。

4.联想和想象法:通过联想和想象,丰富诗歌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得到不同个体体验。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 ,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吧!

2、介绍作者: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你了解诗人王维吗?给大家介绍一下。

最后教师补充。

王维(70l-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唐玄宗开元九年进士。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王维早期写过少量的讽刺权贵和向往立功边塞的诗,有一定的积极倾向。后来归隐田园,长期在辋川过着舒适的生活,写了不少山水田园诗。

3、朗读诗歌:

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全班学生齐读。

4、研讨赏析:

①苏轼称他“诗中有画”,诗人描绘了哪些自然画面?描绘了哪些生活画面?你最喜欢哪幅画面?为什么?(即概括画面的特点;教师简单点拨一下以动衬静的写法)展开丰富的想像力,用你最擅长的方式(语言、绘画)来描绘你所想像到的画面。

②师:空山雨后的清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女归来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这些幽美的画面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诗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诗人极力描绘了一幅清幽、朗洁、恬淡、和谐的画面,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志向呢?

②师: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暇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宫场的厌恶。

③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什么意思?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2 “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④背诵这首诗歌,再一次感受诗人的情怀。

⑤表现手法

1、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渲染、白描、虚实相生、象征、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衬托等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其中反衬包括:1)以欢乐之景衬哀伤之情 2)以草木茂盛衬人事萧条 3)以物之无情衬人之有情 4)以动衬静(主要)

赏析:《山居秋暝》采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竹林喧闹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空山、水流、月照、竹喧、莲动”静中有动,而动中有不乏那份宁静。表达对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

讲解以动衬静

以动衬静:指用动态的景物、喧闹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谧。它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它以静为主,动为次,“动”是衬托“静”的,其目的是为了让“静”更突出。

4.拓展延伸:以动衬静手法的诗歌名句有哪些?试分析

例如:蝉噪林某某, 鸟鸣山更幽。( 王某某《入若耶溪》)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等

赏析:从听觉的角度写若耶溪的幽静:诗人用“蝉噪”反衬“林某某”、用“鸟鸣”表现“山幽”,以动衬静,写出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统一,蝉儿高某某,始觉山林某某谧;鸟儿婉唱,更显人迹罕至。幽静的若耶溪,这般的让人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静谧、高远深邃。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且默写《山居秋暝》。

2、课后找一找王维的其他诗歌,读一读,背一背。

八、板书设计

21 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唐XXXXX王维

景 — 感受

山、雨——空旷、清新

月、松——明净、清幽

泉 水——清澈、欢快

少女——纯真、开朗

渔夫——勤劳、朴实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九、教学反思

在讲完《山居秋暝》反思,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还是很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并且对这首古诗的思想感情理解也很透彻,提高了学生古诗鉴赏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

山居秋暝教案反思第3篇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它常常借助于形象,曲折地表达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含蓄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操。因此形象的赏析,是学习诗歌的最基本的一步。分析形象的方法:找出关键字;回答其形象特点(包括外形特点和内在精神特点)。鉴赏形象,最重要是抓特征,这个特征就是由自然属性、诗人思想身世、文本信息等因素共同组成。

  ①注重形象本身的特点研究,从形象的自然属性及相关知识,因为诗人利用某种形象无非是利用它的某些特点来暗示读者他想表达的意思。

  ②诗以言志。形象是诗人内心思想的物质表现,是诗人的传声筒。所以我们分析形象要联系诗人身世,生活的背景等。

  ③还要注意对形象联想和想象。

  ④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重视文本阅读,学会从具体的文本中具体的物象上寻找信息,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对作品进行分析。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形象入手,运用鉴赏形象的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充分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完成较好。

  本课的不足之处,由于时间较紧内容较多及学生的鉴赏能力不高原因,造成了教学任务落实不够充分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教改的同时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更有效的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也应该是研究的方向。

山居秋暝教案反思第4篇

最近我在《山居秋暝》这首诗歌的时候,并没有运用到多媒体,让学生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时候,学生不能把王维诗歌中美丽的画面描写出来,我想语文课要多用多媒体。

  活用多媒体,它可以带领学生、激发学生去解读课文,领略课文语言的妙处。如展示山间月夜图,让学生展开联想,联系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学过的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感情,对比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妙处。展示山间月夜,让学生对比文本,找出图片能表现课文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无法表现,并让学生设想如何用媒体来表现诗歌手法的妙处。语文课堂上适当使用多媒体,能调动学生多种感知器官参与学习,手、脑、眼、耳并用,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学生看不懂故事时引导学生解读课文语句,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文言的解读和理解,分组给动画配音,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站在主题地位,在不知不觉中解读了语文文本,又进行了听说训练,激发了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

  由于年代的距离,许多文学形象学生已经无法直接体验,活用多媒体,往往能创设审美情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唐诗,是许多人都喜欢的,但学生已无法直接体验到盛唐气象的豪迈壮阔。因此,在学习李白诗歌之前,不妨让学生玩一玩游戏《大唐诗韵》第一节,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盛唐生活,感受诗歌的魅力,理解李白在当时的名声和性情,从而更好地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刚正不阿的气质。

  多媒体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从小都在模仿中不断创新。只要教师不以定论论媒体,又怎怕学生没有创新?何况多媒体本身就会引发学生无限的创造性。比如看了电影《祝福》,学生自然有疑问:电影《祝福》的情节安排是否合理?课文的情节安排与电影比较谁更号好?从而引发“我来导演《祝福》大讨论,让学生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完成审美再创造。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