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日期:2021-08-19

这是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第1篇

 一、教学目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通过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了解渑池会见时的斗争经过、结果,理解蔺相如避让的原因,了解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的经过,从而懂得他们都以国家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二、教学思路:

  本堂课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教学方法,抓住主要人物蔺相如的言行,领会人物的品质这一条主线开展教学。找出重点词句,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议、说、演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廉颇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时,将相两人各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再上台演,目的'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涵,“喜欢谁,不喜欢谁”目的是感觉课文思想内容,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样学的?我们用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反馈。说出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教师板书:渑池会见。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相如对这件事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弄清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的目的,是想借约见之会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阴谋诡计,所以左右为难,决定不下。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怕日后被世人笑话。

  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表现他勇敢精神,时时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为重的高尚品质。

  ⑵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因为赵王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是廉让不干。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为他鼓瑟,并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在这关键时刻,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画出重点词句,可抓住“生气极了”“请秦王击缶”“拒绝”“再要求”再拒绝“跟您拼”等词语,指导朗读。让学生读中体会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特点,以死相拼,逼使秦王击缶,并叫人记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品质。

  ⑶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赵国占了上风,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廉颇在背景介绍时同学们已了解到,廉颇是一位英勇善战、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会拼力保护赵王,到那时危险的是秦王,所以,赵王安全回国,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⑷教师小结过渡

  “完璧归赵”“渑池会见”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比老将廉颇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相”之间的什么问题?教师板书“不和”,从哪里看出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矛盾中,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么做的?从中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

  2、检查自学情况。

  这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

  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用投影出示句子:

  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颇吗?”说说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表示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板书:顾全大局

  ⑵“秦国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是什么句式?果因句可以用哪个关联词语?在原句上加“之所以”,再读句子,然后用“之所以……就因为……”口头造句。

  a.根据课文中的内容说说之所以什么就因为什么。

  b.说说平时生活中之所以什么就因为什么。课文哪个地方证明了相如的话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的作用。)这句话说明蔺相如怎样?(蔺相如充分肯定廉颇作用。板书:英勇善战)

  ⑶“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要乘机来打我们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认识到为了国家利益,必须和好)。

  4、这些话传到廉颇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为什么廉颇开始是很不服气,现在觉得自己不应该?所以就亲自到蔺相如门上去……?“负荆请罪”,“负”是什么意思?“请”呢?整个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负荆请罪?想想廉颇负荆请罪时,他们说了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后指名几个学生说说。)

  5、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从中能看出他的什么品质?(知错就改,也同样以国家利益为重。)

  6、演一演:负荆请罪的小品。

  7、小结: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第2篇

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连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1)出示阅读提示: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

  (2)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作标注。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

  (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

  1、完璧归赵

  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

  2、渑池之会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3、负荆请罪

  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

  二、再一次出示重点问题提示:

  引导: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故事?练习多读读,自由结组,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三、围绕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为什么?这一话题,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

  (1)蔺相如:机智勇敢。热爱祖国。胸怀宽广。顾全大局。

  (2)廉颇:英勇善战。热爱祖国。知错就改。

  (3)要求学生想全理由,组织好语言。

  (4)指导学生朗读蔺相如和廉颇的相关语句。

  重点语句: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的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四、总结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使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让他们身上的这种优秀品质在我们的身上发扬光大吧!

  第三课时

  一、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想: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

  3、读习作,师生评议。

  二、编排课本剧:

  1、选择一个小故事,试演。

  2、师生品评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选做)有条件的学生看看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第3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一、导入:谈话导出"不和"

  (一)教师事先写好板书。

  (二)导入:

  (指板书)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请齐读课题(生读"将相和")。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将相和"中的"将"指的是(生齐说"廉颇"),"相"指的是(生齐说"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团结)。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两个人的名字。)

  2.历朝历代,文臣武将都犹如君王的左帮右臂,缺一不可。只有将与相和睦相处、相辅相成,国家才能治理得好。可是,将相就真的能完全亲密无间吗?比如,廉颇,蔺相如,有没有不和的时候呢?

  (生:有)

  3.你们从哪里看出的?请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关的语段。

  二、了解"不和"的历史

  (一)从"廉颇的话语"切入课文,引发问题。

  学生找出课文的第16段,朗读。(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教师相机出示幻灯片

  1.廉颇不服气,蔺相如避而不见,他们确实不和啊。你从廉颇说的这段话里读出了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到很多,只要差不多,教师都可以肯定,但要注意聆听学生发言,从这个答案中切如下面的学习)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这句话可以看出廉颇认为自己功劳很大,所以心中不满。

  板书"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一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师:什么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廉颇夸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口气可真大!是否真有其事,课文中有体现吗?

  生:"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了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秦王没有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师:只是带兵做准备能说明什么吗?

  生:说明在秦王害怕廉颇,怕自己的军队打不过廉颇的军队。所以不得不放赵王走。渑池会赵王能够平安回去,也有廉颇的功劳。

  师:廉颇得知你记得他的功劳,一定很高兴。你很会读书,课文的这一句话看似无关紧要的,其实是作者有意埋下的伏笔,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读,认识才会深刻。

  2.师:(指板书: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看来廉颇确实有本事,他对蔺相如不服也是有理由的。那他又怎么看待蔺相如的呢?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句话有嫉妒的味道,很不服气。

  师:"就靠一张嘴"是什么意思?(只会嘴巴说,没有真本事。)

  "爬"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

  生:"爬"在这里指的升官。把别人升官说成"爬",是一种讽刺。说明廉颇看不起蔺相如。

  师:"爬到我头上去了"指的是?

  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师:哦,原来问题出在官职上啊!同学们,还记得蔺相如是怎么发迹的吗?(学生回顾上文,教师板书故事的小标题)

  因为"完璧归赵"中立下功劳(板书"完璧归赵"),蔺相如由一介草民升为大夫;在"闵池之会"(板书)后又立刻提拔为上卿,真是平步青云啊!廉颇征战那么多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现在,居然官职还在蔺相如之下。将相不和由此而生!

  师:看来廉颇的不服气的话还真是理直气壮的,哪位同学能把高大威猛的廉大将军心中的不满读书来?

  指导朗读。

  (二)从"蔺相如话语"入手,深入探究,品读个性。

  师: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只靠一张嘴,你们同意吗?请从文中1—15自然段划出描写蔺相如的句子,联系当时的情境,边读边悟:蔺相如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请提起你的笔,在你划出的句子旁边写出你的感悟。

  (学生划出句子后,指名说。此时,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并相机引导学生练习朗读,教师不要做过多的讲解。如果学生说不清楚话的时候,教师就出示课件出示句式:"从_____________这句话,我读出蔺相如__________."如果学生表达能力较强,这个句式就不用出现了。)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轻描淡写"骗"回和氏璧

  2.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机智勇敢,

  师: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吗?

  师:蔺相如真要把脑袋和璧撞碎在柱子上吗?

  生:不会,他答应赵王"一定把璧送回来"

  师: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换不到城就要"完璧归赵",万一秦王真的强逼他,那岂不是麻烦了?

  生:他看透秦王想要璧。

  师:这叫"知己知彼".

  3.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谋略出众

  4."请您为赵王击缶"——维护尊严

  5."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不畏权贵,不怕牺牲

  ……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你们的眼睛是雪亮雪亮的`。蔺相如如此有能耐,廉将军还不知道呢!谁来告诉他?

  课件出示句子练习:"廉将军,蔺相如从一介平民走向上卿之位,靠的是_____,靠的是________,靠的是_________……

  三、还原"和"的历程。

  师:既然蔺相如如此有能耐,当廉颇的话传到他耳朵里,他却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和的重要

  生: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是为了我们赵国呀。

  师:蔺相如说秦国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可见"将相和"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体现吗?

  生:有,渑池会。

  师:人心齐,泰山移。将相齐心协力,赵王才能顺利回国。

  师:如果当时将相不和,情况可能怎么样?

  生:赵王蔺相如在渑池会凶多吉少

  (二)和的智慧

  师:将相不和,国将不国,将相和睦,敌人哆嗦。既然将相和如此重要,蔺相如直接去跟廉颇说,不是更快,更方便吗?

  生:廉颇当时很生气,扬言见面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蔺相如说了也白说。

  师:有道理,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所以蔺相如通过手下告诉廉颇,避免正面冲突,这就是文人的计谋,文人的智慧!

  (三)和的胸襟

  师:现在,蔺相如的话已经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听了有什么反应?

  生: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课件出示句子。)

  师:(指课件,打出着重记号)廉颇觉得自己"真不应该"指的是—

  生:为了一口气,不顾国家利益。

  师:那他应该怎么样?

  生:顾全国家利益,与蔺相如和好。

  师:他做到了没有?用的什么方式?(负荆请罪)

  (课件上将"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句话强调一下。)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插图看看,此时此刻,廉大将军在干嘛?

  (师在田字格中书写"荆",引起学生注意)知道"荆"是什么吗?(一种植物。古时候用荆条做刑具。)堂堂大将军脱下了威严的战炮,背上刑具,跪在一个他曾经瞧不起的人面前,说明什么?

  生:明大义,知道自己错了,能放下身架真心诚意的来道歉,非常令人佩服!

  生:知错能改,真心与蔺相如和好!

  (四)和的原因——顾全大局,正是和的智慧和胸襟的体现!

  师:此时此刻,你们发现"将"和"相"能够"和"的原因是什么?

  生:他们两个人都能为了赵国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

  师:好一个"顾全大局"!(板书)这正是两位杰出人物的智慧和胸襟的体现!

  师:让我们穿越千年,重温那千古传颂的动人画面——负荆请罪。(投影)请问,当时蔺相如和廉颇会说出哪些感人肺腑的话语呢?

  四、评价"和"的故事(拓展)

  (一)重温那千古传颂的动人画面——负荆请罪。

  生生互动,同桌角色扮演。

  (二)评价"和"的行为。

  师:如果你是赵王,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秦王,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廉颇或蔺相如的下属,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围观的百姓,你会说些什么?

  总结:将相和睦,英雄相惜,他们的和好让赵国更加团结稳定,也让秦国心存畏惧,不敢随便进攻。廉颇和蔺相如两个熠熠生辉的人物是历史长河中两颗璀璨的明珠,请你们记住他们"和"的故事,"和"的智慧,"和"的胸襟,让和在我们的生活中广为流传!

  五、作业:

  (一)今天的你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些什么?

  (二)赵国虽然拥有廉颇蔺相如,但最后还是被秦国灭亡了,请同学们课后去了解这段历史。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第4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一、导入:谈话导出"不和"

  (一)教师事先写好板书。

  (二)导入:

  (指板书)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请齐读课题(生读"将相和")。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将相和"中的"将"指的是(生齐说"廉颇"),"相"指的是(生齐说"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团结)。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两个人的名字。)

  2.历朝历代,文臣武将都犹如君王的左帮右臂,缺一不可。只有将与相和睦相处、相辅相成,国家才能治理得好。可是,将相就真的能完全亲密无间吗?比如,廉颇,蔺相如,有没有不和的时候呢?

  (生:有)

  3.你们从哪里看出的?请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关的语段。

  二、了解"不和"的历史

  (一)从"廉颇的话语"切入课文,引发问题。

  学生找出课文的第16段,朗读。(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教师相机出示幻灯片

  1.廉颇不服气,蔺相如避而不见,他们确实不和啊。你从廉颇说的这段话里读出了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到很多,只要差不多,教师都可以肯定,但要注意聆听学生发言,从这个答案中切如下面的学习)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这句话可以看出廉颇认为自己功劳很大,所以心中不满。

  板书"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一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师:什么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廉颇夸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口气可真大!是否真有其事,课文中有体现吗?

  生:"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了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秦王没有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师:只是带兵做准备能说明什么吗?

  生:说明在秦王害怕廉颇,怕自己的军队打不过廉颇的军队。所以不得不放赵王走。渑池会赵王能够平安回去,也有廉颇的功劳。

  师:廉颇得知你记得他的功劳,一定很高兴。你很会读书,课文的这一句话看似无关紧要的,其实是作者有意埋下的伏笔,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读,认识才会深刻。

  2.师:(指板书: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看来廉颇确实有本事,他对蔺相如不服也是有理由的。那他又怎么看待蔺相如的呢?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句话有嫉妒的味道,很不服气。

  师:"就靠一张嘴"是什么意思?(只会嘴巴说,没有真本事。)

  "爬"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

  生:"爬"在这里指的升官。把别人升官说成"爬",是一种讽刺。说明廉颇看不起蔺相如。

  师:"爬到我头上去了"指的是?

  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师:哦,原来问题出在官职上啊!同学们,还记得蔺相如是怎么发迹的吗?(学生回顾上文,教师板书故事的小标题)

  因为"完璧归赵"中立下功劳(板书"完璧归赵"),蔺相如由一介草民升为大夫;在"闵池之会"(板书)后又立刻提拔为上卿,真是平步青云啊!廉颇征战那么多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现在,居然官职还在蔺相如之下。将相不和由此而生!

  师:看来廉颇的不服气的话还真是理直气壮的,哪位同学能把高大威猛的廉大将军心中的不满读书来?

  指导朗读。

  (二)从"蔺相如话语"入手,深入探究,品读个性。

  师: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只靠一张嘴,你们同意吗?请从文中1—15自然段划出描写蔺相如的句子,联系当时的情境,边读边悟:蔺相如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请提起你的笔,在你划出的句子旁边写出你的感悟。

  (学生划出句子后,指名说。此时,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并相机引导学生练习朗读,教师不要做过多的讲解。如果学生说不清楚话的时候,教师就出示课件出示句式:"从_____________这句话,我读出蔺相如__________."如果学生表达能力较强,这个句式就不用出现了。)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轻描淡写"骗"回和氏璧

  2.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机智勇敢,

  师: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吗?

  师:蔺相如真要把脑袋和璧撞碎在柱子上吗?

  生:不会,他答应赵王"一定把璧送回来"

  师: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换不到城就要"完璧归赵",万一秦王真的强逼他,那岂不是麻烦了?

  生:他看透秦王想要璧。

  师:这叫"知己知彼".

  3.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谋略出众

  4."请您为赵王击缶"——维护尊严

  5."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不畏权贵,不怕牺牲

  ……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你们的眼睛是雪亮雪亮的。蔺相如如此有能耐,廉将军还不知道呢!谁来告诉他?

  课件出示句子练习:"廉将军,蔺相如从一介平民走向上卿之位,靠的`是_____,靠的是________,靠的是_________……

  三、还原"和"的历程。

  师:既然蔺相如如此有能耐,当廉颇的话传到他耳朵里,他却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和的重要

  生: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是为了我们赵国呀。

  师:蔺相如说秦国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可见"将相和"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体现吗?

  生:有,渑池会。

  师:人心齐,泰山移。将相齐心协力,赵王才能顺利回国。

  师:如果当时将相不和,情况可能怎么样?

  生:赵王蔺相如在渑池会凶多吉少

  (二)和的智慧

  师:将相不和,国将不国,将相和睦,敌人哆嗦。既然将相和如此重要,蔺相如直接去跟廉颇说,不是更快,更方便吗?

  生:廉颇当时很生气,扬言见面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蔺相如说了也白说。

  师:有道理,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所以蔺相如通过手下告诉廉颇,避免正面冲突,这就是文人的计谋,文人的智慧!

  (三)和的胸襟

  师:现在,蔺相如的话已经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听了有什么反应?

  生: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课件出示句子。)

  师:(指课件,打出着重记号)廉颇觉得自己"真不应该"指的是—

  生:为了一口气,不顾国家利益。

  师:那他应该怎么样?

  生:顾全国家利益,与蔺相如和好。

  师:他做到了没有?用的什么方式?(负荆请罪)

  (课件上将"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句话强调一下。)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插图看看,此时此刻,廉大将军在干嘛?

  (师在田字格中书写"荆",引起学生注意)知道"荆"是什么吗?(一种植物。古时候用荆条做刑具。)堂堂大将军脱下了威严的战炮,背上刑具,跪在一个他曾经瞧不起的人面前,说明什么?

  生:明大义,知道自己错了,能放下身架真心诚意的来道歉,非常令人佩服!

  生:知错能改,真心与蔺相如和好!

  (四)和的原因——顾全大局,正是和的智慧和胸襟的体现!

  师:此时此刻,你们发现"将"和"相"能够"和"的原因是什么?

  生:他们两个人都能为了赵国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

  师:好一个"顾全大局"!(板书)这正是两位杰出人物的智慧和胸襟的体现!

  师:让我们穿越千年,重温那千古传颂的动人画面——负荆请罪。(投影)请问,当时蔺相如和廉颇会说出哪些感人肺腑的话语呢?

  四、评价"和"的故事(拓展)

  (一)重温那千古传颂的动人画面——负荆请罪。

  生生互动,同桌角色扮演。

  (二)评价"和"的行为。

  师:如果你是赵王,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秦王,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廉颇或蔺相如的下属,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围观的百姓,你会说些什么?

  总结:将相和睦,英雄相惜,他们的和好让赵国更加团结稳定,也让秦国心存畏惧,不敢随便进攻。廉颇和蔺相如两个熠熠生辉的人物是历史长河中两颗璀璨的明珠,请你们记住他们"和"的故事,"和"的智慧,"和"的胸襟,让和在我们的生活中广为流传!

  五、作业:

  (一)今天的你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些什么?

  (二)赵国虽然拥有廉颇蔺相如,但最后还是被秦国灭亡了,请同学们课后去了解这段历史。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