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人谈读书是什么文章

日期:2021-09-14

这是古人谈读书是什么文章,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古人谈读书是什么文章

古人谈读书是什么文章第1篇

教学目标:

  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

  (出示课件3)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出示课件4)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 是知也 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

  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5)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一)1.谦虚 2.求实 3.勤奋

  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四、拓展。(出示课件6)

  学习了这两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师进行指导

  五、作业。

  1.背诵这两部分。

  2.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文意。

  3.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8)

  1.谁来说说《论语》三则的意思?

  2.朱熹的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了介绍,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篇文章。这是曾国藩对读书人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出示课件9)

  1.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师补充:恒:恒心

  自足:自我满足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划分指导:我们在划分节奏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完整的词划分开来,要保持词语的完整。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试着解释意思。

  三、细读课文,深入把握。(出示课件10)

  1.默读课文,思考:读书人对读书有什么要求:

  生读课文,总结并汇报:

  板书:有志 有识 有恒

  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生总结,汇报

  板书: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3.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出示课件11)

  师加以引导,生汇报

  板书: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出示课件12)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四、再读文章,说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生畅所欲言

  五、拓展延伸。(出示课件14)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畅所欲言,师加以指导

  六、作业。

  背诵这三篇文章

  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三篇文章的意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是由三篇古文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2.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抓重点词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论语》的其他几则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古人谈读书是什么文章第2篇

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

  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出示课件3)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出示课件4)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好学 是知也 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3.大声朗读课文。4.指名读。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5)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

  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生总结,

  汇报板书:(一)1.谦虚 2.求实 3.勤奋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生总结,汇报板书: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四、拓展。(出示课件6)学习了这两部分,你有什么收获?生畅所欲言,师进行指导五、作业1.背诵这两部分。2.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古人谈读书是什么文章第3篇

 一、说教材

  这篇文章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二、说目标

  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课文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耻、矣”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把重点确定为: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把难点确定为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四、说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形成思路

  为了能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我围绕三维目标,引导学生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借助课件展示等方法,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用读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的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讲故事的方式,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2.对于课文的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在自读的基础上先把握课文内容,然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解决重点词句,从而达到对课文的理解,明白作者写作意图。

  3.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我还设置了拓展延伸的环节,引导学生搜集课外的有关读书的名言,以扩大学生的积累。

  4.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效果预设。

古人谈读书是什么文章第4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耻、识、矣、岂”4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诲、谓、诵”等9个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

3.深入理解古人对读书的认识,从中获得启发。

4.积累古代经典文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古人对读书的认识,结合实际改进自己的读书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耻、识、矣、岂”4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诲、谓、诵”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深入理解古人对读书的认识,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来谈感受。

要点把握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体会古人对读书的认识和论述,结合实际改进自己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以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

(教师播放“囊萤映雪”的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体会人物勤奋苦读的精神。)

导语:囊萤映雪的故事同学们肯定不陌生。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这两个人物故事告诉我们读书要勤奋,才能有所成。其实,关于读书,古人还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明确:“谈读书”表明本文是论述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字词。

2.教师检测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不下问 默而之 人不倦 读 心 一不可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耻]左右结构。左部提画偏下,右部底横长而有力。

[诲]左右结构,左窄、短,右宽、长。“每”竖折的竖段略向左斜。

[谓]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顶部左右齐平。右上部“田”上宽下窄。

[窥]上下结构,上窄、扁,下宽、长。

◆易错提示:

[窥]上部“穴”的末笔捺改点,左下“夫”的末笔捺改点。

[诲]右边的“每”不要写成“毎”。

(3)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3.教师引读,学生跟读,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效果。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教师介绍出处,补充文学常识。

《论语》 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南宋理学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教师指导点拨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敏]聪敏。 [好(hào)]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是知也]这就是智慧。知,同“智”,智慧。 [厌]满足。

[默而识之]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识,记住。 [诲]教诲。

3.学生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1)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

预设:学生先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解决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还有无法解决的疑问记下来,留待下一步的学习。

(2)课堂讨论,解决疑难。

预设:采用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由代表提出疑问,学生先自行解决,再由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各小组有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可以归纳整合,一起处理。

(3)复述原文意思,教师点拨。

预设:在解决所有词句理解上的问题后,教师点名一位学生读句子,另一位学生翻译句子。有读的不到位或翻译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进行引导纠正,注意将文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译文:①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点拨:孔子在这里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谦虚谨慎。)

②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点拨:对于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③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诲人不知道疲倦。(点拨:这一则孔子讲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默而识之”讲的是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要热情地把知识传给向你请教的人。)

4.教师出示“阅读探究卡”,学生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1)教师出示“阅读探究卡”。

①理一理:这三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②说一说:你能分别用三个四字词语概括这三句话的内容吗?

③议一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2)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与同桌讨论交流。

(3)汇报展示,品读经典。

①理一理:这三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提炼。《论语》中有很多有关学习的名句,本文所选的三句话就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学生要能进行辨别,分条陈述。

明确:第一句话讲学习态度;第二句话讲对待知识的态度;第三句话既讲了学习态度,也讲了学习方法。

②说一说:你能分别用三个四字词语概括这三句话的内容吗?

预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只要概括合理即可。

示例:勤奋好学、谦虚诚实、持之以恒。

③议一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预设: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只要学生讲得有一定的道理,就应该予以肯定。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示例:学习要不耻下问,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变更多的“未知”为“已知”。

5.教师出示《论语》中的其他句子,学生读句子,说一说句子揭示的道理。

示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要持之以恒。(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融汇新旧知识,获得新的感悟。(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四、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自然过渡到第二篇,引导学生朗读、感知。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三则内容,懂得了在学习时要勤奋好学、谦虚诚实、持之以恒。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我国另一位大学问家朱熹的“读书有三到”,去看一看他对读书有怎样独特的见解。

2.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注意重点词语。

(1)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是儒学集大成者,世人尊称为朱子。其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甚至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朱熹著述很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等。

(2)理解重点词语。

[余]我。 [尝]曾经。 [谓]说。

[漫浪]随意。 [急]要紧、重要。 [岂]难道、怎么。

3.分小组朗读课文,读出节奏,疏通文义。

朗读指导:朗读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文言文句式长短不一,意思也相对不容易理解,因此为了正确地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我们除了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之外,还应掌握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如辨别词性、划分句子成分等,更准确地掌握停顿。其次要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课文翻译: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4.品读感知。

(1)对照译文想一想:读书要做到哪“三到”?

明确:心到、眼到、口到。

(2)文章是怎样论述“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的?

明确:①运用了假设和因果推断;②从反面得出结论: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只漫浪诵读→不能记→记亦不能久;③运用反问句说明心到则眼、口到,从而强调“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5.学生结合实践,谈对课文的理解。

示例:朱熹所提倡的“三到”读书法使我受益匪浅。我每次读书时容易走神,对书中的内容记得不深刻。采用“三到”读书法,集中精力于书本,眼睛认真地看每一个字,嘴巴随眼睛的移动而大声诵读,这样一遍下来,竟然记住了绝大部分内容。

6.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背诵指导:背诵文言文,应先记住译文,再根据译文背诵课文。还可以结合句式特点或者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背诵。

7.课堂回顾,总结方法。

小结: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古人谈读书》的前两则,在继续加强学习文言文的同时也了解了一些学习和读书的方法,如勤学好学、诚实谦虚,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而最重要的是心到。只要我们认真领悟、运用,一定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收获很多。

五、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论语》中有关读书、学习的篇章。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