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

日期:2021-11-02

这是穿井得一人教案,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阅读本篇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审慎对待外界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2.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从不同角度思考获得更多启发的同时培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能多角度分析概括寓意。

2.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发挥想象,借助“国人道之”感受“传谣”的荒谬。

【教学难点】

1.多角度思考获得不同启发。

2.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所学。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2.读、讲、练结合

3.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结合

4.竞赛游戏

【教学创新】

1.借助“三顾课文”朗读教学,设计梯级式教学,循序渐进中巩固提高。

2.发挥想象,情境模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一字千金”故事引入课题。课题字面意思是什么?结合以往学习寓言和文言文的经验说说学习本课要解决哪些问题?

明确:“挖井得到一个人”;读准字音、句读,读懂故事,明白寓意。

教学活动一

一顾课文——读准音句,疏通文意

一、读准音句:

(课标依据: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代表朗读,同学纠错。

2.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明确:读准字音、句读。

二、疏通文意:

(课标依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1.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明确:此环节旨在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2.学生借助书下注解或工具书梳理词意、文意,完成导学案1。

(1)自主探究

(2)班内交流

明确:如果学生预习效果好,此环节可简化。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拨和方法指导。

教学活动二

二顾课文——理清思路,分析寓意

一、理清思路:

(课标依据: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1.默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完成导学案2。

2.班内交流。

明确: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点拨,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表达,如情节,表达方式,重要词语等。

二、分析寓意:

(课标依据: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1.不同角度复述故事。(此环节根据学生实际增删。)

2.不同角度分析概括寓意。(如丁氏、国人、宋君等。)

明确:丁氏角度-说话要说清楚,不要造成误会;国人角度-不信谣,不传谣;宋君角度-听到信息要通过求证来辨别真伪。

教学活动三

三顾课文——想象拓展,学以致用

一、想象拓展:

(课标依据: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漏掉“国人道之”一句)

3.学生再读课文。

4.发挥想象,“国人道之”背后的情境会是怎样的呢?

明确:指导学生朗读中注意重音、停练,结合人物情感;国人是如何“道之”的?传谣者会有怎样的身份?又是在什么情境下传谣的?老师可做示范。

二、学以致用:

(课标依据: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穿井得人”这样的现象吗?如果你是被谣言伤害的当事

人,你会怎么做?

明确:例如李咏“移民”传闻;重庆女司机“变道”撞公交车传闻;彭宇案;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剧情;男女生异性交往;教室丢失东西;背后说坏话……

结束语:阅读一篇好的文章,就是和一个高尚睿智的人谈话。《吕氏春秋》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你们愿意去整本阅读吗?吕不韦还有一个故事叫“奇货可居”,是咋回事?“一字千金”这个成语还有一个孪生弟弟叫“一诺千金”,那又是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用“三顾课文”方法学习了《穿井得一人》,你们能用这种学习方法去学习同类型的文章吗?课本小语文,书海大语文。愿你们在广泛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穿井得一人教案第2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大意;

2理解寓言寓意,培养想象能力;

3.能正确对待传闻。

重 点:积累文言知识,文言词语。

难 点: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叙述能力。

教具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说有一个人挖井竟然挖出一个人,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则寓言《穿井得一人》

2明确目标:思维导图形式出示目标,生齐读目标

3.了解《吕氏春秋》看网页链接,进一步了解吕不韦及《吕氏春秋》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1)白板资源范读,强调字音“溉汲”(2)自由读、(3)齐读。

2、再读课文,学习文言词语,疏通句意。

要求:(1)时间,六分钟,倒计时(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教师运用板中板总结强调:

闻:(1)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2)有闻而传之者:听说、知道

于:(1)闻之于宋君:向 (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从

之:(1)宋之丁氏:助词,的 (2)有闻而传之者:代这句话

(3)国人道之:代这件事 (4)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4、检测自学效果

(1)字词检测 (活动:找出正确的解释)

(2)翻译课文,(活动: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

5、细读:理解寓意。

(1)挖井得到一人,本是一闹剧,如果宋君让你去查案,这一闹剧该由谁负责?(2)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小结:活动:学生填词总结课文内容

对待谣言,我们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不相信不传播,调查取证,去伪存真,不能以讹传讹。

三、拓展练习 1、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文中宋国的一个人,你听到这件事以后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是宋君,你会怎么做呢?请改编或续写这个故事。

生写故事,写完后运用希沃授课助手展示在白板上。

2、你经历了什样的谣言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四、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分)

(1) 及其家穿井( ) (2) 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 (4)得一人之使(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3分)

4. 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课下阅读《吕氏春秋》中寓言《刻舟求剑》《引婴投江》 《循表夜涉》

穿井得一人教案第3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课件ppt

  课时1

  一、导入

+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

  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自学十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21cnjy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之: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2.翻译课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3.课文探究(质疑)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三、课堂检测

  ①及其家穿井( )

  ②不若无闻也( )

  ③问之于丁氏( )

  ④有闻而传之者( )

  (2)翻译: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四、本课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五、布置作业:优化设计P88页

穿井得一人教案第4篇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 求闻之若此 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