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建议

日期:2021-11-13

这是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建议,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建议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建议第1篇

本文是游记,写山川景物形象,并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作者船行于长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见所游,非止一处,为避免重复单调,需要用精彩的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文中写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写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写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写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写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只寥寥几笔就描绘出鲜明独特的形象。

  由于景点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

  在各景点中,以对小孤山的猫写最为充分。作者用笔灵活多变,从各个角度写这一江中绝景。既随角度变化显现作者是在江行中览眺景物,又从多个角度充分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过程中,随时触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推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作为散文,所描摹的山水形象,与用诗歌写出的山水形象是有差别的。文贴近山水的本来面貌,写得具体,而诗则是写意的,境象与情思都升华得更为高远一些。在陆游之前,苏轼有咏大孤山小孤山的著名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诗的最后两句,为陆游文中所引,但诗中以浪漫之笔写得煞有介事,而文中仅作为诗家浪漫想象的妙语,并对有关传说予以考校。苏、陆二家,一诗一文。苏诗是凌空飘飏的,所展现的形象,真有“山苍苍,水茫茫”“沙平风软望不到”的感觉,而陆文则是脚路实地,从多种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苏诗能启发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陆文则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对比之下,可以显见其差异。但这种差异,是体现着文学艺术手段的丰富多样,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建议第2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教学难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二、初步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字音、节奏以及感情2、学生齐声读课文,注意节奏3、分组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三、检查预习 1、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 C )A、有俊鹘抟水禽(tuán ) B、沙洲葭苇(jiā ) C、潦缩(liáo ) D、岸如赪(chēng )2、下列各项解释有误的一项( C )A、信造化之尤物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好的事物,这里指漂亮的女子。B、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C、舟中估客莫漫狂。估客:贩货的行商。D、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3、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 B )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然(1)杰然特起 ……的样子(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但是(3)实不然也 这样(4)碧峰巉然孤起 ……的样子5、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1)晚泊沙夹 晚:名作状,这天晚上(2)岸土赤而壁立 壁:象墙壁一样,名作状(3)掠江东南去 东南:向东南方,名作状(4)上干云霄 上:向上,名作状6、重点语句翻译(1)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2)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明确: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分类作业 A类: 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B类: JC。预习布置 预习《庖丁解牛》板书设计 代表作:《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卜算子》(驿外断桥边)《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课后反思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建议第3篇

一、激情导入

倘若这个世界有原先,倘若能够推开岁月尘封的门,就让我们穿越清、明、元,一路走到南宋。或许我们会和着凄婉的宋词,悄悄地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去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或许我们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或许我们还会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

二、知人论世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近的时代,他怀抱“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生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无法施展抱负,公元1210年,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吟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离开人世。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他的诗风格宏丽,豪迈奔放,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慷慨激昂,悲壮雄奇,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课文背景

(见教材P68注释①)

四、自由诵读

诵读要求:

1、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

2、请标出船行途中的各处景点及其特征描绘的句子。

五、探究赏析

(一)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

主要内容: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同远及近。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二)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国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一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三)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

1、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2、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3、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4、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要乱”。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四)本文与苏轼的著名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均是咏小孤山大孤山的名作,试比较二者“创造形象”是怎样“诗文有别”的?

【附】苏轼原诗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的嫁彭郎。

苏诗只简洁地写山色水阔、山势险峻、江水波涛汹涌,江阔山小。轻盈点染,凌空飘飏,给人一种空朦迷离的感觉,启发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

陆文则脚踏实地,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使我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六、诵读,加深体会。并完成相关练习。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① 苏 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②。崖崩路绝猿鸟去③,惟有乔木参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④。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⑤。峨峨两烟髻⑥,晓镜开新妆⑦。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⑧。

【注释】①李思训:唐朝著名的画家,是我国“北宗”山水画的创始人。他是唐朝的宗室,开元年间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其山水画被称为“李将军山水”。长江绝岛图:画的是小孤山和大孤山。此画现已不传。②大孤:大孤山,在江西九江市东南鄱阳湖中,与小孤山遥遥相对。小孤:在江西省彭泽县的长江中,山形象个发髻。③崩:倒塌。④棹歌:划船人唱的歌。⑤船低昂:船在浪涛中行走,浪头把船抬高,人就觉得孤山低下去;船在浪谷,就觉得孤山高起来。⑥峨峨:形容山高的样子。此句意为:大孤、小孤两座山,在烟雾迷蒙中,远远看去好象女子的发髻一样。⑦晓镜:风平浪静之时,湖水与江水就象是早晨梳妆的明镜。⑧贾客:商人。漫狂:胡思乱想。小姑:江中的小孤山。彭郎:澎浪矶,在小孤山对岸。民间将小孤山传作“小姑山”,将澎浪矶谐音为“彭郎”,说彭郎是小姑的夫婿。

【点评】苏轼知画善画,曾作过大量的评画、题画的诗文,本诗是其中的名篇之一。这首题画诗,不仅把画中所画重点突出,使静态的画面动起来,而且发挥想象,用民间故事激活画中景物,幽默俏皮,生动有趣。句式上采用散文式,灵活多变,形成诗画一体。虽然李思训的这幅《长江绝岛图》如今已失传,但由于这首诗的流传,也许后人能依据此诗,画出新图来。

小孤山是俏居长江中下游之吴头楚尾遐迩闻名的旅游胜地,风光旖旎,独立不依,北望天柱,南盈匡庐,如出水芙蓉。 山上的启秀寺始建于唐,供奉妈祖,人称"小姑娘娘"。与小孤山隔江遥遥相立的挺拔峻秀的山峰是彭郎矶,巍峨秀美的两山在浩渺烟波缭绕中宛若小儿女若隐若现的丽髻,清晨的江面如姑娘开启的妆镜,装点出女儿家的绝世妖娆绮丽!倾倒了过往游客!苏东坡题《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赞美说:"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并出人意表地把游客们对美好风光的艳羡留恋和小姑彭郎美丽的爱情传说神奇的幻化进诗词中:“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成就了清奇浪漫的千古绝唱!

【赏析】元丰元年(1078年)冬,诗人在徐州看到李思训画的《长江绝岛图》这幅杰作,作了这首诗。诗中附会画意,融合世俗的传说,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长江中小孤山、大孤山、澎浪矶以及客舟往来等景象。

苏东坡的诗词,语言新颖、想像丰富,他那吟咏祖国美丽山川景色的瑰丽诗句,更是常常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他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就很有“诗中有画”的妙趣。

这诗是苏东坡观赏唐代著名山水画家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真迹后写成的。李思训的这幅名画现已失传,其“庐山真面目”自然无从知晓。然而,苏东坡却用诗歌为我们惟妙惟肖地把它描绘出来,使人犹如看到原画一般。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参天长。”诗人开篇就象一个技巧嫺熟的丹青高手,简练生动地勾出了这幅山水画的全貌,让人们在想像中看到:苍茫广阔的天宇;起伏奔腾的长河流水;雄浑的峨峨青山,参天松柏,迷蒙烟雾。接著,大概是画家在江中点出三、两舟楫吧,诗人写道:“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像。”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想像是何等的丰富清新。客舟飘荡江面,诗人便听到了那赤膊扬竿、搏击中流的船夫们豪迈慷慨的棹歌,同时,诗人还看到船在江中时高时低地前进。而山呢?在人的感觉中,它应该是随著船的起伏时而沉下去,时而浮上来吧!这写法,这想像,简直把山川景色写活了。由於想像的运用,画面由模糊而清晰、由朦胧而鲜明。诗的最后四句更叫人拍案称绝:“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在诗人那“神与物游”的想像中,媚秀的大孤山与小孤山,美得像窈窕淑女高高的发髻;待到江水清,江面平,这景色又如美女穿著新衣裳一样美丽非凡。最后,诗人借用谐音,饶有风趣地把小孤山说成“小姑 ”,把彭浪矶说成“彭郎”,说它们如新婚夫妇扎好云鬟、穿上新装一样的美丽端庄。

李思训的画已不可得,然而有苏东坡的诗在,可以由诗而得“画”。古人评诗画,历来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苏东坡的一些描写景物的诗作,如《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都富於“诗中有画”的妙趣,使人爱不释卷,得到万口流传,成为千古绝唱。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建议第4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一、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二、解题: 1、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门第一关”之称。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绾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小孤山山体独特,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著称。主要胜景有:“龙耳洞”“先月楼”“弥陀阁”“天妃殿”“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御诗碑”等。关于小姑山和彭浪矶名称的由来,还有另一种比较浪漫的说法: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澎浪矶”,亦名“彭郎矶”。

2、大孤山: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三、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A、有俊鹘抟水禽(tuán ) B、葭苇(jiā ) C、潦缩(liáo ) D、岸如赪(chēng )

2、下列各项注解有误的一项是

A、信造化之尤物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丽的事物,这里指英俊的女子。

B、杰然特起:嵬巍宏伟地拔地而起。

C、舟中贩子莫漫狂。贩子:贩货的行商。

D、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大无边。

3、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东坡师长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4、解释下列词的意义和用法

A、然(1)杰然特起

  (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3)实不然也

  (4)碧峰巉然孤起

B、 以(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复以小艇游庙中

(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之(1)信造化之尤物

  (2)自数十里外望之

  (3)徙倚久之而归

   (4)何功之有哉?

  (5)之二虫又何知

D、而(1)突兀而已

  (2)徙倚久之而归

  (3)岸土赤而壁立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而母立于兹

5、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晚泊沙夹

  (2)岸土赤而壁立

   (3)掠江东南去

  (4)上干云霄

6、翻译下列句子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3)方立山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4)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5)大孤状类西梁,虽不行拟小姑之俊美,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6)江水污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7)南江则极清澄,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参考答案

  1、C 2、C 3、B4、然(……的样子;但是;这样;……的样子)以(用;用;用;并且;由于)之(的;它;语音助词,无义;无义;这)而(结束;表顺接;表并列;表转折;你、你的)5、(1)晚:名作状(2)壁:象墙壁一样,名作状(3)东南:向东南边,名作状(4)上:向上,名作状

  6、翻译

  (1)又有一块巨石,与狼烟矶不相连。嵬巍宏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2)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葱翠的山峰高屹立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俊美,冬天,夏季,好天,雨天,姿态转变万千,确实是自然界景象最美好的地方。(3)刚到山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偏向飞去,特别壮观。(4)船过澎浪矶,纵然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5)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固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俊美,但是小孤山的左右,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方圆倒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异景呀!(6)(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污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清澄,过一个晚上能力喝。(7)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准绳分别过一样,不相混同。

四、文本探究

(一)分段探究

1、本段写何处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情况有何作用?

烽火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