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包身工教学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1-08-12

这是包身工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包身工教学设计一等奖

包身工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的理解是:有法,关注教什么的问题;无定法,侧重于怎么教的问题。对比十多年前使用人教版教科书和今天新课标下再教《包身工》,我总结反思如下:

  如果教材保留传统教学篇目,那么这篇目在编写教材时一定考虑到了它的文体特征和社会功用。那么对于《包身工》这一课,关注教什么就有过去和现在都会考虑的地方。比如,关照报告文学的特点,关照写作方面的`思路、组材、细节、点面结合等特点,关照写作意图、关于“芦柴棒”的本质意义、关于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的缩影的思想价值等。

  以上教什么局限于知识方面,当然教什么还得注重教什么人的问题。现在学生是新新人类,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所耳闻,未必对“包身工”的环境能够真切体悟,未必能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现实,这样就要对文本背景和作者提供相当的资料。

  1.就如何教来谈,我先从新旧变化作一些比较:

  篇目单元教学侧重点有变化。过去《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记叙文类单元里教学,侧重于记叙文学习。现在《包身工》仍然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实用文单元里,要归属到实用文体的教学思路上来。

  2.教学理念发生变化。过去更多的关注知识和思想教育,现在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和情感渗透,以及能力提高。

  3.教学手段发生变化。过去重点是书本粉笔,现在可以提供资料媒体很丰富。

  4.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过去是以积累为主加深理解,教师的地位过于突出。现在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

  5.教学重点发生变化。过去在于文体特征的把握,现在要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要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

  就以上变化我谈一些自己对于实用文教学的体会。

  看了今年高考阅读文二选一试题,我关注到了实用文这个旧而新的概念。 先说分类。过去只把实用文体归于操作类来讲,《包身工》以文体分入记叙文类,现在实用文的类别好像大了些(也许是井蛙之见)。实用文分社科类、科技类、媒体类、工作类和操作类。我想报告文学《包身工》应归于媒体类吧。 再说教学定位。无论哪一类实用文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求得理解,教会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式,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这部印证了高考实用文考查的重点: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包身工教学设计一等奖第2篇

包身工教学反思

  《包身工》是著名剧作家夏衍1935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资料,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资料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务必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事实证明,收效不错。我认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是:

  1、课前预习:给“包身工”下个定义,以此初步感知文章核心资料。

  2、第一版块:感知资料,把握主题,体会结构的严谨和巧妙。

  有效提问:

  (1)如果你是夏衍,你在选材时会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

  (由此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体资料。)

  (2)应对两个多月来收集的资料,如果是你,会选取什么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看看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教师提示方法:找课文中标示线索的词句)。

  (由此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三个场景,梳理全文的结构提纲,提纲挈领,把握文章主题,突破教学难点,并训练学生的概括潜力。)

  (3)你认为我们呈现的板书已经包含了文章的全部资料了吗认真阅读课文,探究文章的另一条副线。(此问题未及展开,留作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中背景资料的作用及本文主、副线向并行的巧妙结构。)

  这三个问题,均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气氛活跃,教师对把握课文线索的方法点拨使学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思路。普通班的学生更是受到鼓舞,讨论热烈,很有效果。

  这节课,没有繁琐的提问,没有细致地分析,但学生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资料和特色。能够说实现了短时高效,并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反思成功原因,应当是教师自己吃透了教材,紧扣文本特点,用新课程的理念组织教学,从而删繁就简,上出欣慰的感觉来。

包身工教学设计一等奖第3篇

前一段时间给学生上《包身工》,被包身工悲惨遭遇深深震撼。“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一点人格尊严也没有,这群十七八的女孩子,正直青春年华,然而女性本应有的害羞与矜持,在她们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很多学生不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不理解她们为什么会如此麻木,为什么不起来反抗,为什么就甘受带工老板的蹂躏。事实上有些事情、感受,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所以当给学生播放一些现代包身工的图片使,他们都一脸茫然,还在一旁说笑,更有甚者,有学生竟然用“猥琐”一词来形容他们。可想而知,现在的学生养尊处优,娇生惯养,他们已经和现代的社会已经脱轨,他们不理解现代人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这一种环境,不理解父母的艰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改变现在孩子的看法,让他们慢慢体会生活的不容易。

  通过这一次的教学,我觉得整体情况不好,学生对于课本上的内容基本上都可以理解,也学会了怎样筛选信息,唯一不好的是他们体会不到他们的艰辛,他们不懂得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们总是觉得现在的生活不好,总觉得书本上所说的都是过去式,在现实的生活中没有这种情况发生。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让学生慢慢的接触现在的生活和社会,不要让他们和现在的社会脱轨,要逐渐让他们了解生活的不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包身工教学设计一等奖第4篇

如果说课堂教学预设是河床,那么课堂生成才是真正的河流。预设并非只局限于教师一个人的苦思冥想,生成也不是学生们的肆意发挥,把预设理想化或把生成实践化都是偏激的做法。没有河床的河流是洪灾,没有河流的河床却是旱灾。

在这里,首先就我校一位教师《包身工》教学公开课的教学案例出发,来做个简略的探讨。

这节公开课上《包身工》一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报告文学的语言魅力,掌握这一文体的一般创作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特质,并且粗略讨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感受、体味到同一个社会里的人如何能有不同(甚至是天差地别)的生存方式。

教学预设只是课前准备的一种设想,是一种尚未验证的理想状态;事实上,教学目标所体现的就是预设的一部分,缺的只是对于目标实现途径的体现。就这个教学目标的设定来说,如果要在课堂教学中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单独作为一个环节来进行的话,恐怕五分钟就会陷入冷场。

因此,教学目标中唯一的重点就是第三项——让学生能够感受、体味到同一个社会里不同的人不同的生存方式。目标三的设立,相对而言是最合理的。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这位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她的目标。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关注时事的同学经常从各种媒体上看到关于民工的不少新闻,在我们身边民工也并不少见。大家能不能谈一谈我们从各个方面得来的关于民工的印象?

生A:民工的形象不好,在路上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们是民工。

生B:是啊,他们穿得总是……说不上破破烂烂吧,反正就是不整洁。

生C:好象新闻里说到民工都是和拖欠工资有关的,让人觉得老板总喜欢欠民工的钱。

生D:我见过民工住的地方,不能算房子,他们自己叫“工棚”,就是几根柱子用席子围起来,上面加个房顶,下雨天都不知道会不会漏雨。

生E:我觉得民工修养都很差……好象他们都很爱钱。

师:爱钱不是什么坏事啊,难道你讨厌钱吗?(学生们笑)不过这些都不重要。我们都不太喜欢民工,因为他们没有修养、没素质,他们不懂法规,他们的生存状况虽然叫人同情,但他们的愚昧无知也让人痛恨。可是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同样是人,民工和我们就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学生们交头接耳小声议论)在搞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包身工》这篇课文,这篇课文里所描写的人群和民工有些相似之处。

这个导入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它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的内容其实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距并不远。我们经常说教学要“活”,而这个活并不只是一个教学手段的 “灵活”,更是指我们教学内容的“鲜活”。

再回顾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到教师正在按照自己的设计来进行这节课,目前为止,“生成”正在向预设的方向前进。

师:在这篇课文里,作者用沉痛的笔调向我们揭示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事实真相,这种写作手法我们一般称之为——

生:报告文学。

师:没错。其实用什么文体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用什么文体才能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和真实想法。那么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只是要我们对包身工的悲惨境地予以同情吗?

生A:好象不完全是,他在文章后面有一个“警告”的。

生B:可是我觉得这种警告没有多大意义。我在预习的时候看过时代背景,当时的政治是很黑暗的,包身工的遭遇政府应该不是不知道。

生C:那也不对啊,这篇课文并没有批评政府啊。

生D:我想作者批判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吧?

生E:是作者发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讨论方向,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教师预设的目标。这算是课堂活跃的表现,还是教师课堂实施上出现了偏差,导致课堂教学实践上失去了控制力?

事实上生成与预设的差异是正常而且不可、也不应避免的,因为严格来说预设只是教师的独角戏,而生成才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的部分环节。学生的讨论是生成的重要步骤,是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最外在的表现。但如果放任学生自由讨论而不加诱导,那么教师此前的预设,就完全是浪费精力、做无用功。

学生继续热烈讨论,教师此时并不发表意见,只是微笑点头表示对学生的踊跃发言进行肯定,但却不肯定其中任何一种观点。

这时一个上课较少发言的女同学没有举手就说了一句:“活得对么凄惨,还不如死掉算了。”立刻有不少同学激动地表示附和。教师眼睛一亮,发现了一个好的切入点。

师:说得好!可我还想问一句,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生:(翻课本)这是因为包身工不仅挨饿挨打,而且活得一点尊严都没有,整个人都是麻木地活着,就如一具具行尸走肉。

师:(紧追不舍地)是谁让她们丧失尊严的,是谁使她们如花一般的年龄时就变成如枯木一般地干枯?

生:……我知道了,这些不公平是企图剥削他们的人强加给她们的。

师:她们不知道自己被剥削了吗?

生:应该是知道的,课文后面有写到她们写信回家求救……但是她们……

师:你的意思是不是她们只想到写信回家很傻?

生:……(慢慢点头,但又觉得不完全是)

师:其实我们自己如果在外面打工受了委屈,首先想到的恐怕也还是告诉家里。家毕竟是我们最信赖的一个依靠。这些包身工的年龄和大家相差不了多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摆脱困境是正常的。如果我们处于和她们同样的境地,除了写信回家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摆脱困境的方法呢?

生:(沉思)应该有吧……

师:是啊,肯定会有。我们现在看到的民工虽然生活条件也很差,但至少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很少能看到包身工这样的惨剧。这就证明办法是有的。当你有办法摆脱困境的时候,你会去死吗?

生:当然不会。

师:没错。那么你觉得有办法摆脱困境,只是还没想出这个办法的时候会去死吗?

生:……也不会。

师:对,生命的可贵就在于它总是有希望,所以生活在凄凉境地的人很多,但他们都活着,因为活着就有希望,一旦放弃了生命,那么希望也就成了空谈。现在还有人觉得“活得那么凄惨不如死掉算了”吗?

生:(笑)

这节课到此为止并没有结束,但已经圆满地接近了尾声。教师的预设并没有完全在课堂上实现,但老师与学生就所学的文本展开的思想交流的过程,令人交口称赞。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预设是对教师专业技能的检验,而生成则是对教师综合素质及知识广度的体现。过于强调预设的作用、过于关注预设的目标,只会使课堂教学陷于僵化。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应该学会去关注学生讨论中生成的有价值的思想火花,因势利导。任何把预设理想化或把生成实践化的做法,都是偏激的做法,因为课堂预设只是河床,课堂生成才是真正的河流。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