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比例的意义教学评价

日期:2022-02-12

这是比例的意义教学评价,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比例的意义教学评价

比例的意义教学评价第 1 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通过实际*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及三角形稳定*,认识这些特*在日常生活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际*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及三角形稳定*,认识这些特*在日常生活中的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乡村

我们在都市生活习惯了,有的人可能非常希望能去乡村看一看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这幅图来感受一下乡村的风景吧。

看,这幅图上有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形成数学模型

1、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老师这准备了几根小棒,你能选几根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你认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四条边?

三、总结。现在再试着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再把它旋转。7、这幅图上还有许多数学图形呢?从图上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能大概地画出你找到的图形吗?试试看。

8、把你找到的图形进行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可以根据边来分,看,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再分类吗?你认为这里什么图形很特殊?

9、在第21页的点阵图上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10、第21页填一填,找一找,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在这些平行四边形中,你觉得哪个比较特殊?特殊在哪儿?

如果用一个圈把平行四边形都放在里面的话,请你也画一个圈来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外面再画一个圈,你觉得这应该是什么?再用一个圈画出梯形的地盘,应该怎么画?试试看。

比例的意义教学评价第 2 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梯形的认识》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当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观察梯形的特点,概括归纳出定义,并且知道各部分名称;通过动手*作找到等腰梯形的特征;并对所学四边形进行建构,能用*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动手*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动手*作、讨论、归纳等活动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建构,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取新知,亲身经历知识的再现过程。

教学具:

实物投影、剪*、一张16k白纸、等腰梯形纸、量角器、直尺、三角板、一组梯形的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从经验出发导入新课。

通过收集展示学生课前所画的各种四边形,并结合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评析:学生对梯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认识,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整理,为后面进行四边形的建构奠定基础。)

二、从需要出发合作探究。

1.了解学生的需要

师:凭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们想从哪些方面认识梯形呢?

预设:生可能从以下方面回答:

(1)定义

(2)各部分名称

(3)特*

(4)特征

师:那我们就按自己的想法先研究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

(评析: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对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教学以关注学生需求,教师可就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是教师跟着学生走,而不是教师拽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跑。)

2.合作探究梯形的定义

学生选择老师提供的研究材料(一组梯形的题卡、量角器、直尺等),先*思考,再以小组汇总意见讨论。(学生以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组织小组汇报交流,预设:小组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1)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等方法得知有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图形是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等特点归纳为“四边形”

(2)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归为一句话。

(3)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提问:“只有”起什么作用。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角*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学生由于有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基础,自己利用准备的工具和材料去研究梯形的特征,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3.动手*作,创作梯形。

学生创作梯形,然后交流学生的作品及方法。

(评析:通过画、折、剪等*作活动,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梯形的特征。)

4.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1)学生自学课本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同桌拿起刚才剪的梯形指指各部分,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汇报交流,重点说说梯形的高在哪里。

(3)学生把剪的梯形(标出各部分名称的)贴在黑板上展示。

5。观察发现等腰梯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老师给准备的等腰梯形,以小组通过动手*作,实践找一找这样的梯形特殊在哪儿。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

可能出现的情况:a两条腰相等

b上面底角、下面底角分别相等

c对角度数的和是180

6。知识建构

师:现在,我们认识的四边形家族中又多了一个成员,你们能把这几位成员间的关系想办法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学生分类整理学过的四边形,然后展示交流整理结果,组织互评,激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整理。

学生可能用*图表示或其他的方法表示。

(评析:通过对所学过的四边形进行分类整理,学生系统整理掌握的知识。)

三、从兴趣出发实践应用。

1.玩一玩。

你能把等腰梯形只剪一*就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吗?

(评析: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玩数学的教学理念,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2.找一找,数一数。在下面的图形中找我们学过的图形,数数分别有几个?

[总评]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凡学生能*思考的,教师绝不要提示或暗示,凡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绝不要代替。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典型的感*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说一说等*作活动,在猜想、争论、验*、互相补充中汇报交流、亲自参与、亲身感知、再现知识发展的过程,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发展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学会进行数学交流,倾听别人的想法,并且注重了学生对四边形的建构,使其理清关系、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力争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的学习氛围。

比例的意义教学评价第 3 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讨未知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梯形。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梯形的特征。

  教学用具:

  1、教具:实物投影、图形等

  2、学具:图形、剪刀、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引出梯形

  2、师:同学们,你们都认识哪些平面图形?

  2、师:你们都了解有关梯形的哪些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梯形的呢?(学生说的过程中老师出示相关的图,并请学生指一指)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认识梯形的特征

  (1)师:请同学们把口袋里的图形取出来,挑出你认为是梯形的图形。(口袋里只有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2)师:这里面没有我们想要的梯形,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从这些图形里面(只剪一刀)变出梯形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试一试,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师:你们是怎样做的?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汇报?(学生们交流剪的方法、感知梯形的特征)

  师:谁愿意说说梯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检验一下你们剪出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2、认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1) 师:根据你们学习图形的经验,你能说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

  (2)师:阅读书上有关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内容,并在自己剪的梯形中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3、认识等腰梯形

  (1)师:在你们所剪的'梯形里面有没有两腰都相等的梯形呢?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图形里面剪出来吗?我们给这样的图形起一个什么名字呢?(等腰梯形)

  (2)讨论:所有的梯形都是等腰梯形吗?

  4、小结

  三、游戏

  师:我们一直是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剪出梯形的。可见,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现在,你们能不能从梯形里面(剪一刀)剪出两个我们学过的图形?

  四、总结:

  (1)你有什么收获或有问题

  (2)请评价一下你或你们小组的表现。

比例的意义教学评价第 4 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册书本66页例3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的特征,能辨认梯形,知道梯形的各部分名称,会画梯形的高。初步了解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特征。

2.借助多媒体手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梯形的特征,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画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一般梯形图片各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图问:这是什么图形?有什么特点?

3、揭示课题。在平行四边形剪去一个三角形,保留上下边平行,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梯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梯形的有关知识。版课题:梯形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梯形

(1)动手操作:把梯形的两组对边向两边无限延长是相交还是平行?量一量平行的这组对边是否相等?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4)小组讨论: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有四条边、有四个角,都是四边形

不相同点: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5)练一练:1)判断哪些图形是梯形?

2)判断题(具体内容见课件)

3)认识生活中的梯形。(课件出示有关插图)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演示课件“梯形各部分名称”)

(1)让学生自学书本66页有关内容。

(2)汇报自学情况: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3)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4)练一练:填写填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3.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

(4)拿一个直角梯形,让学生观察它的角有什么特点?

(5)概括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4、学习画梯形的高

(1)什么叫梯形的高?(从上底的一点向下底的引一条垂线段,这点雨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2)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3)小组讨论:梯形的高有几条?能不能在腰上画高呢?

(4)完成书本66页做一做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1、画出梯形底边上的高(具体内容见课件)

2、画出梯形形的高(具体内容见课件)

3、拓展练习:数一数:共有几个梯形?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同桌之间互相讲给对方听!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附板书设计: 梯形的认识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梯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上年级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按教材进度第一次系统认识梯形,要求学生不仅能根据“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特征直观判别,而且能与前面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进行比较和沟通。基于这样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联系,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

对梯形的特征研究,我努力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的引入,采用了把平行四边剪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所剩下的会是什么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梯形“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不平行”。在建立梯形表象过程中,让学生不断把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比较,加深两种图形之间的区别,也为学生沟通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作好铺垫。

二、精选习题,整合知识点,用足用好每道习题

本节课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包括梯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殊性、画梯形的高等,为此,该如何能够选好习题,整合知识,给学生留足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从判断是否是梯形开始,到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及高,再通过分类认识两种特殊梯形,进而认识到特殊梯形的底、腰及高的特殊性。

三、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个问题。

  让学生自学书本66页的上底、下底、腰和高之后,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答案,而是请一位学生上来边指边说:上底是……下底是……,这样,既有了认识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巩固。在汇报第二个直角梯形时,我问:“为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使学生在以往三角形学习的旧知上,更明确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条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这条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时学生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我感触颇深:在练习方面,学生练习量还不够,这点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练习。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