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评价

日期:2021-05-29

这是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评价,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评价

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评价第1篇

一、观课点1——教师“教”的角度——学习目标的确定——负责人:姜海燕、胡楠、李培培

1.姜海燕

1、这节课授课老师制定的学习目标具体操作性强,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具体阅读课文,感知丽江的美。以“一滴水”的游踪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展开,对丽江进行了几乎全景式的介绍,用一个又一个小小的镜头,串起了丽江的地理位置、自然风景、历史发展、当代风貌、文物古迹、民俗民风。这一目标突出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2、线路图的板书呈现,不仅清晰明了一滴水的地点转换,更能启示学生看丽江的角度是多样的,也符合水自由灵动的特点。教法思路清晰,但是教师的做法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说思路,让学生自己完成线路图,而不是教师出示。

3、“看懂丽江”这个目标可以再次欣赏课文,教师放手让孩子结合文本欣赏课文,进一步体会丽江的美。欣赏是多角度的,学生发散着说。答案不要局限课本,培养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才是宗旨。

总之,本课目标制定准确,教师教法没有彻底解放,教师不能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孩子们如何获取。

2、胡楠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阿来写的一篇散文,入选人教社新版语文教材,是八年级语文课本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读文章。作为游记单元中的一篇,《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教学必然是紧扣第五单元的目标,即“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同时,还得指导学生读出“这一篇”游记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游记作品是以人的游踪为线索,而阿来的这篇文章则是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的过程,即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的经历。(王老师在讲解文章题目的时候就已经点明了这篇文章的独特性)。

但是,王老师的教学重点是体验一滴水的旅程,感受自然与人文审美,我觉得不是很恰当。教参“教学重点”中说,作者用“一滴水”串联了众多内容,同时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展开文章,自如地调控着描写的角度和详略,使文章既丰富又精巧,既有诗意又有童趣。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把握文章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作为重点,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这种独特写法的妙处,体会作者的感情,这样更加符合一篇自读课文的学习特点。

另外,我认为教师应该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真正意义上地牵动了对整篇文章的阅读思考,避免了课堂教学中出现零散的、短暂的、浅层的问答式提问,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读兴趣,让学生在自读中有效学习,细读文本,提高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避免了教学内容的空洞浮泛。同时,为营造阅读氛围,教师可以关注阿来写作这篇游记的前后故事,让学生体悟作者的写作心理轨迹,更好地理解“好的游记既要得读书思考之助,也要讲究写法上的创新。我认为放手学生自读,教师适当点拨,才能完成这篇文质兼美的游记的教学任务。

3.李培培

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游记,自读课文。观看了王聪老师的课堂教学,这篇游记的主人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滴水,独特的写作视角分析是这堂课最大的特色,感受颇深。

本堂课的可取之处:首先,基础知识扎实,尤其针对基础较薄弱的生情,打好字词基础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方法指导比较到位。如梳理游踪时发现学生梳理起来有困难,及时提示应注意表示地点的词语。第三,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品析这滴水结束丽江之旅奔向大海的情节时,能够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树立阶段性目标的引导。最后,注意学生的学以致用,在课堂最后,趁热打铁布置从不同视角进行写作的训练,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仿写家乡美景片段。

那么我具体从教师“教”的角度,学习目标的确定谈谈观课感受。

学习目标的具体内容:体验一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感受丽江自然与人文审美方面的特点;体会这篇游记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

由此可见,以上学习目标的具体表述不够规范,以上两个目标均指向“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缺少“过程和方法目标”;没有体现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目标设计有些笼统;目标的“体验”“感受”“体会”并没有具体表现程度,所以老师在后期评价学生是否完成学习目标时也有一定难度。

学习目标的制定需要体现四个维度:学习要素、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如果针对以上要求进行调整,可以如下呈现:

1、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全面了解丽江的自然与人文风景,感受到其美丽、淳朴、厚重的特点。

2、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明确邮寄的时空维度。体会游记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

3、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感情,初步学会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通过听叶老师上的课,我总结出本课还需以下改进:首先,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丽江且想象能力有限,因此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第二,在本课中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完全可以自主完成从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师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做画路线图,绘制思维导图都是不错的方法。第三,在模块二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那一滴水,一路走来,你想在丽江的哪个地方多待一会儿,为什么?如果用一个词语概括丽江,你会选择哪个词语?为什么?这样就引发学生再次回到一滴水的旅程中再次阅读文本,感受寻找。第四,赏析美句时,从全文中搜索范围较大,可以考虑将赏析美句环节与画卷概括环节融合。课堂上的朗读较少,品析美句时,可以顺势让学生进行朗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读课文的教授,其教学价值就是让学生运用教读课中的所学,借助自读课文进行实践。因此对教师而言,自读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诊断学生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方式,评价学生有没有真的学会阅读,有没有真的能够自读。我们都要加强思索,探寻最佳的教授思路。

二、观课点2——教师“教”的角度——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流程)——负责人:王果、刘敏敏、李尚芹

1、王果

本节课王老师方法指导比较到位,能及时提示学生应注意表示地点的词语。学习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整个教学过程往流畅。我认为唯有一点不足之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抢白有点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刘敏敏

这是一篇游记自读课文,融感性与理性为一体,向我们展示了清晰的行文思路,又让我们欣赏到了一幅幅无限美好的画卷。王老师在上课中真正做到了:重学情,侧能力,巧设计,妙联系,再启发,多练习。

王老师有较强的目标设计能力,体验一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感受丽江自然与人文审美方面的特点。体会这一篇游记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视角。紧扣标题,关键词带动全文的内容感悟。课堂的主体部分是用标题的三个关键词“一滴水”“经过”“丽江”分为三部分,依次展开学习。脉络清晰,有点有面。

建议:目标可以更全面些,对于学生的基础要求和具体指导没有体现对于评价学生的要求过于笼统。对于自主阅读课文全面了解丽江的自然与人文风景感受其魅力和谐的特点。也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带领学生感受体会游记的时空维度,将学生的想象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思考。在本文中我认为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一个方面。关于丽江,我们在文章中感受到了无限的美:美在玉龙雪山丽江坝的自然风光,美在东巴文字的古老历史,美在纳西族的多元文化特色,美在木府镇守云南边陲的忠君之情。因此在审美情趣上可以多一些培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本堂课中,王老师的启发式教学也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从游记的文体特点到教学目标的理清思路,再到“一滴水”的自我意义的凸显,每一次提问,每一次评价,都在启发引导中让学生找到信心和快乐。

3、李尚芹

王老师在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上条理清楚,板块分明,呈现了三个模块,分别与目标是一一对应的,各个环节连贯性强,并且层层递进。如:首先引领学生捋清“一滴水”的游览顺序,其次探讨“丽江为何让人心驰神往,全世界的人都来看丽江”,最后领会本篇游记的独具一格。就是王老师的设计的第三个模块梯度高,难度大。

我的建议:1、学生自学时间短(可能网课的原因),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老师可以设计让学生画游览路线图的形式捋清“一滴水”的游览顺序,而不是老师老师多次替学生回答出游览的地方,这个环节感觉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不熟。2、第二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引领学生抓住丽江的美:建筑美,自然美,人情美,赏析精彩的语言,而不是老师把美点呈现给学生,替代学生的感受。

三、观课点3——学生“学”的角度——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学习时间——负责人:林芳、王丽华、徐红菊

1、林芳

今天,我们在线上听了《一滴水经过丽江》一课,这是新选进部编版的课文,本文以一滴水的口吻写景抒情。这滴水带着夙愿,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经历了水车上的眺望,经历了玉河中徘徊,终于来到丽江,来到常年鲜花点缀、垂柳依依、小河潺潺的四方街,从悠闲恬淡的白天到灯火阑珊的夜晚。作者以第一人称写这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构思新颖,视角独特。通过描写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表达出作者深沉的情感。

听了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感触:1.导入新颖,激发了学习兴趣。有一些同学没去过丽江,导入的目的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丽江,感受它的独特之处,可插入相关的视频及图片,形成视觉冲击,激发学习兴趣。2.带领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理解一滴水的行踪,整体把握文章。在这一环节,有部分学生没有提前预习,导致对本文的把握度不够,特别这是一篇较为新颖的游记。多给时间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思考,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3.问题的设置较好,每个模块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进入问题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4.老师占据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例如,第13、14段,老师提出了问题,没等学生充分思考,老师就把游踪路线等和盘托出。 老师抢白,例如,急于说我给你总结一下,急于给学生答案。课堂上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真正参与,从而达到好的学习效果。6.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让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教学是一门艺术,疫情时期,我们会挖掘出更多更先进的教学方法,完善语文课堂。我们期待自己在日后的教学道路中,可以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与优秀教师为伍,探究出更加新颖先进的教学方法,为语文教育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2、王丽华

今天听了胡老师的课,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针对学习目标,设置了三个学习模块,具有探究性,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之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大部分学生没到过丽江且想象力有限,,可以通过视频或图片的形式给学生直观的认识更好一些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过程,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适当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而不是老师抢白学生的回答,占据了学生回答的空间,替代学生的发言

3.可以通过精读一些优美的段落,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可采用小组读,男女读,师生读等,使朗读形式多样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先于学习活动设计,反思“学生生学会了吗”

3、徐红菊

本文是自读课文,在教学中当然要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本文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写法上的创新,需要教师适当多给些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这篇文章,应坚持以学生自读为主,重在体悟游记写法的创新,而不是刻意地去挖掘这篇文章的主旨内涵。

文章构思新颖、视角独特,学生要多朗读课文,注意想象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体会作者写景中饱含的情感。着眼于整体带动对这篇游记的理解品读,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真正意义上地牵动了对整篇文章的阅读思考,避免了课堂教学中出现零散的、短暂的、浅层的问答式提问,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读兴趣,让学生在自读中有效学习,细读文本,提高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

四、观课点4——学生“学”的角度——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学习效果)——负责人:刘永富、王海英、马雪飞、王秀丽

1、刘永富

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由一滴水流经地方的所至所见来抒发自己的所感,让学生一步步地去了解丽江,慢慢地去感受丽江的独特魅力,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师生在课堂上能进行有趣的互动,让学生在问答中学习到阿来笔下丽江的风景美、文化美、生活美、人情美。

课堂活动简约,但内容丰美,有对学生的方法指引,有朗读指导,品读结合,效果不错。课堂结构完整,时间划分精细。

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学习效果明显。

建议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与捆绑式评价及结果的运用。

2、王海英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新选进部编版的课文,本文以一滴水的口吻写景抒情。本堂课的可取之处:王聪老师这堂课1导入新颖,激发学习兴趣。2设计的三个模块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带领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理解一滴水的行踪,整体把握文章。3问题设计的很到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四方街,理解四方街的历史沿革及古今对比变化。重点赏析东巴文“水”字及文章富有诗意的语言,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4方法指导比较到位。如梳理游踪时发现学生梳理起来有困难,及时提示应注意表示地点的词语。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5老师的声音很动听,特别吸引学生。

这是一篇较为新颖的游记。写的是丽江的美。同时又是一篇自读课文,老师要引导学生读。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思考,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建议:1课堂上的朗读较少,品析美句时,可以顺势让学生进行朗读。注重多种朗读方式,丰富课堂。可采用小组读、男女读、师生读等,使朗读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略丽江的美。2自读课文就是让学生运用教读课文中所学借助自读课文进行实践。从文中提取有效信息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完全可以自主完成,让学生放手去做。真正做到自读。

2、马雪飞

教师教学基础知识扎实,教学方法到位,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一滴水流经地方的所至所见来抒发自己的所感,让学生一步步地去了解丽江,慢慢地去感受丽江的独特魅力,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师生在课堂上能进行有趣的互动,让学生在问答中学习到阿来笔下丽江的风景美、文化美、生活美、人情美。

课堂活动简约,但内容丰美,有对学生的方法指引,有朗读指导,品读结合,效果不错。课堂结构完整,时间划分精细。

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学习效果明显。

尽量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建议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与捆绑式评价及结果的运用。

4、王秀丽

学生“学”的角度:学生已经掌握写景散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认知和学习游记的写作手法。

学习目标的达成度高(学习效果明显)

【学习目标】

1.通过圈点勾画文中关键词,梳理文章游踪。

2.通过品味精彩句段,学会移步换景和寓情于景的写法。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1:觅游踪,理线索

速读课文,勾画出“一滴水”经过的主要“地点”,并用给出的方式概括“一滴水”的经历。

针对目标2:赏美景,抒情感

分析景物描写语句:教师带感情色彩读出语句,加以引导、各个同学轮流发言,充分调动了学生感受美景的积极性,学生能够根据景物描写融情于景,深刻体会到丽江水的纯净美。

针对目标2:读美文,再提升

引出文章题目的用意,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学习效果明显。

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评价第2篇

一、 立足单元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及特点

《一滴水经过丽江》选自人教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游记单元,是第一次进入初中语文教材。本单元收录的四篇课文为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意在展示游记自由多样的特点,打破语文教学中对游记的一些刻板印象。本文出自名作家阿来之手,亦为游記中的“异类”,不写人的“游览”而写水的“经历”,用一滴水从融化成形到汇入大江的过程,串起了丽江的景物与建筑、人文与地理、历史与现实,构思、视角新颖独特,语言饱含深情。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单元目标及本文特点,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与能力:

(1)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归纳丽江的主要特点与作者的情感。

(3)学习本篇游记独特构思、视角与语言。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勾画、填表、绘图等方式,梳理全文。

(设计依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通过生成性填空的方式,归纳概括丽江的特点与作者的情感。

(设计依据: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及单元目标要求“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

(3)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写作对比、生本与生生对话等方式,把握文章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理解写法与语言的表达效果。

(设计依据:本文浸透着作者对丽江的深情,写作手法巧妙,加上新课标提出的“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要了解文章写作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会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单元目标要求“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做到学以致用。)

(4)通过课中对比写作与课后仿写,体会和内化本文的独特构思与语言。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感情,带着感情,带着想象,反复朗读喜爱的句段,品味丽江的美丽、淳朴、厚重、和谐。让学生间接地在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

(2)品味作品的语言,概括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一滴水串联全文”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 结合学情说方法

(一) 学情分析

前三篇游记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游记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要素,能独立阅读游记,掌握一些品读游记语言、形象的方法。

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偏理性思维,情感体验能力和表达能力均较薄弱。活动性与知识型并重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中的具体环节也可以让学生在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上得到训练。

(二) 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对散文阅读技能的要求,采用“关键词教学”“板块式教学”“活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品读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 关键词教学与板块式教学

以“一滴水”为教学切入点,教学分为“循水之途”“明水之感”“悟水之妙”三大板块,一词立骨。

2. 活动式教学与体验式教学

(1)借助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梳理“一滴水”的流经路线,并进行绘制。——提升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激发学生兴趣。

(2)组织分组:引导片断写作构思,与原文作比较,小组交流,初感作者手法的巧妙;分组深挖“‘一滴水贯穿始终”的表达效果的具体妙处。——突破教学难点:“文之法”剖析。

3. 品读式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分享、朗读喜爱的语段,概括语言特色。——突破教学重点:“文之言”的品悟。

另外,在指导方法和习惯培养上:

(1)采用设置问题、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研讨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地把握文章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2)采用生成性引导的方式,学生回答问题时,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表述,培养学生的表达习惯。

(3)安排读写结合的训练:课中片断对比写作和课后仿写,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三) 教学手段

为了营造气氛,凸显教学重难点,提升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可采用下面教学手段:

1. 教学手段:清新明快的配乐、风格雅致的幻灯片、富有丽江特色的配图、清晰明了的表格和板书等。

2. 组织方式:全班集体学习与小组活动相结合。

(四) 学习方法

1. 合作学习法

学生合作研讨文中关键点,在合作交流、品析、归纳的形式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2. 图、表生成法

(1)借助图表,梳理“一滴水”在丽江坝的形态、所至、所见,了解行文思路。

(2)分析写法时,借助图表,选择角度,根據引导问题,层层击破难点。

3. 尝试体验法

(1)绘画尝试:以行程梳理为前提,绘出“一滴水”流程,加深对丽江的印象。

(2)品读尝试:与大家分享喜爱的语句和对之的理解,在品读中进一步触摸本文语言之美。

(3)写作尝试:课中片断对比写作;课后仿写,体会与内化文章写法的独特之处。

三、 针对目标说流程

为了能将“学生兴趣”“重难点突破”与“知识内化”三者兼顾,将该文设置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解决板块一、二;第二课时解决板块三。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思维聚焦

(一) 活动(2分钟):

1. 配乐看图猜地——丽江。

2. 畅谈对丽江的印象。

(二) 质疑聚焦,明确板块(1分钟):

(1)出示题目《一滴水经过丽江》,聚焦:“一滴水”。

(2)明确教学板块:循水之途——明水之感——悟水之妙。

二、 正式

(一) 循水之途——初读梳理

1. 认真阅读课文,完成手中表格,填出不同阶段“一滴水”的形态、所至、所见。(9分钟)

2. 代表上台,投影所填表格。生生、师生交流,进一步完善表格。(6分钟)

3. 结合表格,简笔绘出“一滴水”的流程图,并与同学们分享。(7分钟)

(二) 明水之感——再读感知

1. 明确特点:这是一个的丽江,因为。(6分钟)

(1)明确:特点——美丽、淳朴、厚重、和谐。

2. 把握情感:作者以为载体,用的抒情方式,抒发情感。(6分钟)

(1)载体:“一滴水”。

(2)抒情方式:“借水抒情”,主要是靠描写本身和精到的评述来表达。

(3)情感:有久久的渴望,更有由衷的赞美——赞美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也赞美丽江古城与自然的美妙融合,更赞美丽江的醇美、和谐、沉静。

三、 朗读升华(3分钟)

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丽江之美与作者之情。在朗读中结束该课。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导入(1分钟)

二、 正式

(一) 悟水之妙

1. 法之妙——聚焦:“‘一滴水贯穿全文”的写作手法

(1)尝试体会——初感“法之妙”

①PPT出示本文的第3段和第13段:

质疑:如果不采用“一滴水”讲述的方式,结合之前学习的传统游记知识,你会怎么写?在随堂本上,梳理大致思路。(10分钟)

②小组代表分享,全班交流,与原文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5分钟)

明确:传统游记离不开“作者游踪”、“作者视角”,但具体、实际的游踪又容易将作者束缚住,游览者也很难“并取”这么多的观景视角,使文章在表现方面面临种种局限。但“一滴水”既通古贯今,又由高而下,容易把时间和空间这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使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

(2)拿出表格,自选其中一种分析角度,按所选问题重组学习小组,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合作完成小组表格。——深挖“法之妙”。(5分钟)

(3)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交流结果,在自评、互评、师评中完善表述。(4分钟)

2. 言之妙

(1)你觉得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找出你最喜欢的句、段,分析它们究竟好在哪里。(12分钟)

明确:①富有抒情性与节奏感,带有诗意。②富于厚度和质感。③富有哲理。④表达圆融,有整体感。

三、 课堂小结(1分钟)

好一个阿来,让我们明白,原来游记,手法可以这样别具一格,语言可以这样灵动优美;好一滴灵气逼人的水,送了我们一个集美丽、传统、现代于一身的丽江,带我们感受了一颗怀着山川与人文的赤子之心。

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滴水里,古城风貌被还原;这滴水外,自然山水在呼吸。

四、 课后作业——读写结合(2分钟)

(一) 仿照课文的写法,结合自己故乡或故乡某一景点的具体特点,写一篇游记。

(二) 阅读推荐:余秋雨、梁衡、汪曾祺、王充闾等人的游记作品,让学生多体会“融景物、书史、感悟、思考于一体”的游记风格。

五、 根据内容说板书

第一课时——将课堂内容“循水之途”与“明水之感”两大板块与游记三大基本要素相整合。

六、 围绕设计说评价

(一) 教学设计创意

1. 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教学环节有“绘图体验”“品读体验”“写作体验”等,在“绘图体验”里学生以行程梳理为前提,绘出“一滴水”的流程,加深对丽江的印象;“品读体验”,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课堂中的分析,读出丽江之美和作者对丽江之情;“写作体验”,“课中对比写作”与“课后仿写”结合,体会、内化作者写作手法的高明之处。

2. 以“一滴水”作为切入点,从“循水之途”,到“明水之感”,最后是“悟水之妙”,层层深入,使语文课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3. 将文章构思、语言及其效果作为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悟到这篇游记具体的创新之处。

(二) 教学效果评价

1.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初读时,注重个性化感受;概括情感时,尊重个性化解读;写法剖析时,宣扬个性化差异,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2. 在“以读代教”“牵引为主”的语文理念下,让学生回归文本,自行梳理思路;剖析重难点时,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表述,有自己的见解。

3. 如何既能让更多学生畅所欲言,又能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仍值得思考。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如是解读文本[M].褔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国家语文课程标准,2001.

[3]胥光化.初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说课探究[J].读与写,2008,5(1).

[4]周云.语文说课初探[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1).

作者简介:方慧琳,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成华校区。

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评价第3篇

“诗意”,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意课堂,则是教师采用美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策略,引导、激励、帮助学生满怀兴趣、轻松愉快地学习的课堂。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而语文的核心素养,则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等四个方面。

《一滴水经过丽江》,阿来用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笔触轻灵,视角独特,巧妙地运用丽江的水系完成了一趟丽江之旅。如何让学生栖居在诗意的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新媒体和地方传统媒体分别代表了不同视角的文化,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与人们想象的恰恰相反,它们两者之间往往是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才能真正显示出它们的重要作用,发挥其最大的价值。虽然中国地方传统媒体展现出衰败的迹象,新媒体展现出一片光明的前途,但是社会在某些领域的话语权处于真空状态,为了填补这个真空需要地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共同努力。

一、感知丽江美,提升审美鉴赏和评价能力

审美鉴赏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美的能力及品质。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激发审美想象,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在课前笔者播放电视剧《木府风云》的主题曲“净土”,这是一首关于丽江的赞歌,“传说中有一片净土,住着古老的民族,每个人能歌善舞,他们从不孤独……”曲调悠扬,意境高雅,课前积极创设一种唯美诗意的氛围,让学生初步感知丽江之美。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是推行语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指征。笔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把课堂主动权抛给学生,让学生猜猜老师提出什么问题。这学生能利用之前学过的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想提问,实现了教读到自读的能力迁移和转化。通过几次的猜问,学生充分领略了古城魅力,感受到了丽江风景的自然美、古城建筑的古朴美。

男:XX朝中招驸马,武朝门外挂榜文;一心带兵来看榜,兵马累累拢城门。闻听扬州琼花现,带兵来到荥阳城;花开花现自有主,无缘来看有缘人。

教学片段1:

生:我觉得老师会问“这滴水经过了哪些地方?”

生:我觉得老师会问“这滴水经过丽江时,见到了怎样的景色?”

生:我觉得老师会问“丽江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③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规定:“企业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

师:从大家刚才的猜问中,我们了解了一滴水所到达的地方,欣赏到了古城的风景美、建筑美、民俗美。

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具有高效率、宽调速范围、高功率密度等良好的特性,已在电动汽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2]。电机的振动噪声会影响电动汽车的可靠性及舒适性,因此研究开发低振动噪声的车用PMSM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宋末年论者吴可曾认为:“晚唐诗失之太巧,只务外华,而气弱格卑,流为词体耳。”〔6〕331所谓“气弱格卑,流为词体”即说词体本身托体亦卑。陆游对词体的态度则远较此微妙而复杂。

在此过程中用猜读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想等角度解读文本,设问巧妙,形式新颖。学生第一层次都能提到看到了怎样的自然风景,花、树、四方街、木府、水车等,而教学的重点则是引导学生从自然风景之美到建筑之美到民俗之美的逐步提炼,这也是由表面之美向深层之美的提升。哪里美?为什么美?在引导学生领会丽江的风景美、建筑美、民俗美过程中,逐层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二、品味语言美,提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

品味语言美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阿来的这篇文章充满诗性之美,其文笔如涓涓流淌的溪流,以其清澈和纯净,洗涤着人类疲惫的灵魂,给人非同寻常的美感。

教学片段2:

师:请大家齐读标题“一滴水经过丽江”,再齐读文章最后一句话“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老师的问题就是请大家仔细品味这两句话的异同,并谈谈你的理解。

1)基于授课过程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在每次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授课教师在课后可以看到学生的评价结果,以判断学生对自己本次授课的满意程度,从而主动发现问题并加以总结改进。在一个学期内,经过一段时间的授课或者课程全部结束之后,教师已获得学生多次评价,从评价结果曲线可以判断学生对自己一段时间内授课内容的接受程度,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授课内容中不太满意的章节,便于后续的复习总结中有所侧重。同时,学生在每次课后评价中也可以以文字形式更加具体直接地向教师反馈意见,便于教师在后续课程中改进。

生:我觉得标题比较简练,最后一句话比较长一点。

2.3 两组妊娠结局情况对比 观察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生:“作为”“终于以水的方式”、“经过”变成了“走过了”。

从表2可知,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作为第三产业行业,其在广西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位置也将不断显现。由于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定位在于面向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老年群体提供中高端养老服务,除了向老年人提供养老的日常需求服务外,还提供精神、文化、休闲、娱乐、旅游、医疗、保健、金融、理财等全方位的需求服务,真正满足入住老年人个性化的养老需求,它在运营过程中始终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产业及企业密切相连,发挥着引领和龙头作用,影响和带动着一个庞大的养生养老产业链,必将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走过”用了拟人的修辞,是文章人格化,更生动有趣。

生:“走过”说明是慢慢的走过,慢慢的欣赏。

生:“终于以水的方式”,“终于”强调了期待已久,以水的方式,用了拟人的修辞,活泼有趣,更有童真童趣,更特别。水流轻盈,不失性灵,也使语言更富美感。

在比较品读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拟人修辞的妙处,感知语言之诗意美。在文章中,作者以“水”的视角关照了整个丽江,“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自己的亲生,也是一滴水”,“水”在文中经历了三次物化状态的变化,和缓而安宁,体现着作者阿来凝练而灵动的语言美。

“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此句极具诗意,形象而有厚度,清丽而雅致。阿来本色是诗人,他的文字清新自然,就像从玉龙雪上飘来的风,夹杂着清凉而动人的温柔。引导学生细细的品味,安静的聆听,正是学生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提升的一个过程。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往往比较少,很难完全理解具体形象的课程内容,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来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信息化教学资源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的情境,还能把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形象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如果教师强制要求,他们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信息化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创新意识。

三、探究文化美,强化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丽江是一个有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古城。作者把重点放在表现丽江的人文内涵上,建城的木氏家族,淳朴的纳西族,为丽江扬名的徐霞客,独特的东巴文字,作者集中描述了人创造的历史文化。这使文章更具有一种文化、社会意义上的厚度。

教学片段3:

师:进了字画店,这滴水看到了什么?对于本文渗透的文化,你有怎样的理解?

Then, Merrell talked about the military consideration for the reciprocity with Tibetan authorities:

生:这滴水还进入字画店,他对东巴文特别感兴趣,停下来特意观察了“水”字怎么写,东巴文是纳西族的古老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民族的民俗美、文化美。一个美丽的古城,必然少不了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

生:丽江的水特别有名,家家户户绿水门前绕,丽江水孕育了美丽的丽江城,滋养了善良淳朴的丽江人。而水的轻盈灵动,也更能贯穿古今,穿越历史,从明朝流到今天,从雪山奔向大海,从而突出丽江之悠久,历史之厚重、文化之深远。

在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去感知丽江的文化美,水是一种文化,东巴文字是一种文化,人是一种文化,而古城本也是一种文化。银器店、玉器店、纳西族这些本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独特而纯美,细细领略,学生兴致盎然。在充分领略丽江之美的同时,将这种文化发散到课外,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周末去古镇采风,感受古镇的风景美、文化美。学生在学和行走的过程中也呈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正是强化学生对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四、模仿创作美,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学以致用,拓展迁移,这本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领略了丽江之美后,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的训练,模仿标题“一滴水经过丽江”出一个作文题。

教学片段4:

微/纳多级结构TiO2涂层的制备及生物学性能······顾静萍 谢有桃 黄利平 贺延昌 赵 君 郑学斌 李 红 孙晋良 (1,44)

师:现在请同学们模仿课文标题出一个题目,你想以什么身份,游览哪个地方?

生:一粒沙经过黄河,沙是黄河特色。

生:一滴水经过广州。

(3)应用齐波夫定律预测方便、简单,所需已知数据的数量较少,尤其适合于一些地质信息较少的地区和老矿区去发现新矿床。

生:一滴水经过东涌。东涌就是典型水乡。

生:一只鸟飞过沙湾。

生:一朵云飘过黄阁。

师:一朵云,好有诗意。我多想化作一滴水,一只鸟、一朵云,去邂逅一个美丽的古镇,去遇见一个美丽的水乡。

学生首先要分析这一句子结构,“一滴水”“经过”“丽江”这个句子解读为三个部分,学生在模仿时,一定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这是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当然也是一个语言构建的过程。本环节侧重知识延伸,能力迁移,模仿与创作。学生通过模仿标题出题,进行语言的构建,思维的创造,学生能在课堂上,化作“一粒沙”“一只鸟”“一朵云”,联想到周边的古镇,广州、沙湾、东涌等地方,这是课堂的美好生成,是诗意的联想,是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的呈现。

五、诗意古镇行,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设置诗意古镇行采风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从文本走向生活,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这是对整个旅行单元的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也是对文本阅读、语文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检测。

第二课时之“诗意课堂我做主”,是学生周末古镇采风后的成果展示。课堂注重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进行星级评价:能充分展示古镇之自然美;能重点挖掘古镇之文化美;语言表达优美、诗意;注重思维发展,能力迁移,有自己独到的解读。高汝晴的《一只鸟飞过沙湾》;陈泳珊的《情系小洲村》;麦锶琦的《韵满古镇,情余人心》;陈晓兰的《岭南印象》;张紫菀的《行走在水乡中》;麦倩渝的《遇见逢简水乡》……小桥、流水、石街、木屋、老树、祠堂、牌坊……他们用镜头捕捉、用文字记录、用心灵感悟,为课堂呈现了一张张美丽的图片,一段段优美的文字,一个个古朴的小镇,让人沉醉于在诗意的古镇中,流连忘返。从古镇欣赏到诗意古镇行到诗意课堂我做主,培养的是语文能力,沉淀的是诗意情怀,提升的是核心素养。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