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高中必修四语文辛弃疾词两首

日期:2021-05-08

这是高中必修四语文辛弃疾词两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高中必修四语文辛弃疾词两首

高中必修四语文辛弃疾词两首第1篇

教学目标

鉴赏词意:从意象入手, 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 动作暗示,用典传达。

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

教学思路

学生试读和质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

主要教学

方法诵读和鉴赏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资源教科书,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

一课时

一、诵读领起聆听,稍作引导。

教师“无为”而始,尊重学生宝贵的原初体验,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活动一】

学生诵读,初谈体会,质疑。引导学生质疑,进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

二、鉴赏诗歌意象,解读“登临意”。老师根据学生的初步感知,或顺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细细品味词句(景物烘托登临意, 动作暗示登临意)

点拨要点如下,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取舍。

1.第一句要点:诗中描绘的景象及其感受

空阔清远。悲凉感,孤独短暂感。

2.第二句要点:倒装、移情的写法。或解词,或翻译,或诵读,让学生有所发现。

解词入手:解释“玉簪螺髻”。

揣摩倒装的作用:强调愁恨。

提问引起思考:谁在献愁供恨?愁恨何来?

3.第三句要点:意象的暗示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

落日,时光流逝感和国运衰微感。断鸿,孤苦无依感。江南游子含义:北国南来; 南来投闲置散,并无归属感。(引入相关背景资料。)

4.第四句要点:吴钩和词人动作的意象的内涵

1)以诗解诗细说吴钩:

——理解吴钩意象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2)想象画面: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辛弃疾

雕弓挂壁无用 --辛弃疾

长剑铗,欲生苔--辛弃疾

3)体味“看了”“拍遍”动作

“看了”,当看过、看完讲,想象:看了又看。“拍遍”,不仅拍,而且拍遍,到处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小结: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不遇,悲愤激切。

【活动二】

学生自主发现,说说妙处,说说疑惑。

在老师指导下,运用咬文嚼字、提挈词眼、联想想象、把握意象、知人论世、以诗解诗、诵读传情等诗歌鉴赏方法,解读词意,把握意境,理解主旨。

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尊重学生学习的初始体验,在这个基础上提升鉴赏水平。

循“法”得“意”,理解登临意的同时,懂得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二)引导整体想象画面,把握意境。小结上片。

1.小结上片板书

板书一:

片段诵读

指导和范读:进入情境,化身词人,注意技巧。

例如: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深沉悲凉,“江南游子”四字可以稍起,和后面处理相应)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悲愤无释处,激切,高亢,昂扬。之后有意停顿)无人会,登临意。(低而沉着,深深吐出,不宜表现得纤弱)

3.拓展联想

一腔报国心,“无人会,登临意”,在此,辛弃疾道出了古来有为者的一种伟大深沉的孤独感。

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展开讨论。回答同学的疑问。补充、延伸、修正同伴的见解。

【活动三】

片段赏而读,读而赏。读读想想评评。

课堂上实现多重有效对话。

借助诵读帮助鉴赏的深入,通过鉴赏提升诵读的水平。懂得怎样读,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读。

(三)引导把握词眼:“登临意”三字在全词的作用——提挈与转换。

本环节(环节二)教学目的大约分四个层次:

(一)训练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二)培养学生整体想象的能力。(三)提高依据词眼、章法把握词意的能力。(四)读、赏互动,同步提高。

三、品味典故,深入探究、理解词人复杂深沉的“登临意”。

(一)引导揣摩用典(作者借典故抒发登临意)

1.点拨要点:张翰许汜皆愿意过一种个人安适的生活,作者借此表现不求安适,不为私利,壮心许国,矢志北伐的意愿。

再借桓温表现流年似水,功业无就的沉痛。

2.引导关注评说典故的词语,如“休说”“怕应羞见”“可惜”。

3.引导学生感受“可惜流年”之痛。

首先,老师评述“流年之痛”,渲染蓄势。然后,提问此词是辛弃疾早年还是晚年作品。由此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随机生成板书二:

【活动四】

典故的一般学习:

1.根据注释明白典故的原意。

2.揣摩“评说典故之词语”中蕴涵的情感。

3.在上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思考用典的意图。

【活动五】

“流年之痛”的深入探究:

1.首先,一般会误答。

2.然后,结合注解推知词人此时为35岁,正当壮年。

3.接下来,探究正当壮年的词人有流年之痛的原因:往前看蹉跎12年;往后看,国事不堪,壮志难酬。学生在情感和现实的对比中,深悟虽当盛年,现实残酷,功业无就的沉痛。让学生在失误和疑惑中,兴致盎然地探究学习,综合词句意义、写作背景、词人身世以及注释等信息,获得对“登临意”全面、深刻的理解,领悟典故学习的一般方法。

在“竟然这样”—“原来如此”的思维流程中获得探究的快乐。

四、品味结句,理解“英雄泪”是呼应“登临意”。1.点拨要点:

句子意味,该句在词中的作用。

即慰藉英雄寂寞,呼应“无人会,登临意”。

2.方法提示:

从解词入手,在章法上梳理。

【活动六】

学生解释品味“倩”“揾”“何人”“红巾翠袖”等词意。

从章法上,理解句子的收束和呼应作用。从字词入手突破难句,从章法上突破关键句。让学生掌握两种解读句子的办法。

五、总结“登临意”,总结读词方法。有感情的朗诵全词。

(一)板书三:

登临意及其表现:

(二)板书四:

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

咬文嚼字

想象画面

词眼提挈

知人论世

以诗解诗

意象解词

揣摩典故

诵读传情

(三)范读全词

细读《水龙吟》,一篇情意,凝结在“登临意”三字上。用景物烘托,用动作表现,用典故暗示,情感豪放深沉。正是“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纵然山河有恨,纵然英雄自许,可是,报国无门,请缨无路,杀敌之吴钩,倚天之长剑,只有楼头自看,挑灯细读。正是风雨满天,流年似水,谁人能惜?斯人孤独!此恨谁知!此恨谁知!

老师很想朗读《水龙吟》。

老师范读。【活动七】

学生小结。

学生朗诵。总结:梳理过程、方法和结果。

提升:用朗读去表现理解,用朗读去震撼心灵,实现情智和谐的鉴赏。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最高潮,词人、作品、学生、老师, 灵魂相应,生命交融。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以学生为本,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的预设和生成,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初读感受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提高能力,提升素养。

把鉴赏和朗读结合起来,鉴赏帮助朗读,朗读提升鉴赏。

设计简洁而又细腻。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文学史的高度观照作品做得不够。这是《辛弃疾词两首》中的第一首,将在教学第二首《永遇乐》时突出的解决这个问题。

高中必修四语文辛弃疾词两首第2篇

  【重点语句整理】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①<名>小而高的山。

  【引】高;尖锐。《孟子·告子下》:“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②<名>崖岸。《庄子·徐无鬼》:“夜半于无人之时而与舟人斗,未始离于岑而足以造于怨也。”

  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名>细切的肉食。《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辛延年《羽林郎》:“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①<动>浸没。李肇《国史补上》“以(笔)头揾水墨中而书之。”

  ②<动>用手指按;揩试。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重点内容探究】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或语言文字,以说事为由头,使词句变得含蓄与典雅,即称“用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所写的年代不同,分别是辛弃疾中年时和晚年时的作品,但用典抒怀却是一致的,具体说来这两首词的用典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一、把历史故事用入词中,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下阕,诗人连用数典,表达了他的理想、抱负和万般无奈的矛盾心情。“休说”三句,用晋人张翰典,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再用三国许氾典(“求田问舍”三句),作者登临远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也许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可惜流年”三句)但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光阴虚度,壮志难酬的痛苦又怎么能忍受呢?这三个典故,孤立看来,可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辛弃疾巧妙地将其连为一体,不仅深刻真挚地表达了自己欲图抱负而不能的痛苦心情,而且三个典故含意逐步加深,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使典故有了新的生命力。

  二、把历史人物融入词中,借古人来表达自己的爱和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中,词人运用了四个典故: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刘义隆——借古讽今,暗喻南宋现实;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他要古人出来代他说话,他对这些古人或爱或憎,或鄙视或仰慕,他把这样强烈的情感倾注于早已僵死的古人身上,重新赋予他们以生命,从而使他们个个都立体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把前人诗句化入词中,来表达自己胸中意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上阕,“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山如碧玉”,是此句用语所出。那山就像一个饰以玉簪,梳着螺髻的满面愁容的女子,前人固有用“玉簪”“螺髻”写山的,可“献愁供恨”,却惟有辛弃疾可得。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借用杜甫《后出塞》诗“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妙用刘孟节诗“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化用这些诗句,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这句话既说明了用典的目的是引用古代来验证现在,又揭示了用典的特点是根据具体的事例来比照抽象的义理。辛弃疾是用典高手,大量运用社会和人事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他写忠愤感慨,不是口号,不是概念,而是用了许多典故来体现的,不同于那些肤浅叫嚣的词。好的词要有含蓄蕴藉、委婉曲折之美,在婉约中要有寄托寓意,豪放中要有委婉曲折,辛弃疾全做到了。

高中必修四语文辛弃疾词两首第3篇

教学目标:

1、体会词人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 2、鉴赏学习词人表达登临之意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词人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预习案”部分 一、导入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因此在古诗词中有一类诗词比较特别,它就是登临诗(词),此类诗词很多,例如: 陈子昂登过,有了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杜甫登过,有了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中可以看出,这类诗词重在写登临之“意”,即重在表达登临某处时的思想或者情感。陈子昂是这样,杜甫是这样,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从题目入手也是一首表达登临之意的词,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学习目标展示

1、体会词人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 2、鉴赏学习词人表达登临之意的写作技巧。 三、跟读录音

读准字音和节奏

这首词的词眼落在“登临意” 三字之上,那么本词的登临之意的“意”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表达她的登临之“意”的呢?让我们来共同探究。 四、品读:合作探究一

纵观全词,如同一般登临诗词一样,本词要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来表达词人的登临之意。

1、上片写到了哪些物的意象,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寄寓了作者哪些登临之意(情感)?

楚天 辽阔

秋水 悠长 江山美好

远山 多姿 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意”

(情感)

落日 悲凉 朝廷衰败的悲愤 断鸿 孤寂 自身飘零的孤独

2、上片中除了通过物的意象来表达登临之意外,词人还用了四个传神的动词来塑造词人之“意”。

注:这两个问题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典型的动作是:看 、拍、会、登 形象特点是:苦闷悲愤

表达的情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 “吴钩”本来是在战场杀敌的,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寄寓了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之情;

“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打拍栏杆来发泄。寄寓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之情。

“无人会、登临意”是“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没有知音。“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3、下片用了哪些典故来表达词人登临之“意”?突出了形象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历史人物 历史真相 作者之意 张翰 鲈鱼西风,乐于归隐 “休说”: 辛弃疾是借张

翰来自比,但反用其意。

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又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图恢复的激愤之情。

许汜 求田问舍,贪求私利 “羞见”:对朝廷中一味

贪图享乐、一心谋求私利的小人的鄙弃。

桓温 树犹如此,感叹流年 “可惜”:表达了空有一腔热血,却请缨无路、报

国无门的悲愤,对北伐无期、年华虚掷的悲哀。

4、师生共同总结:

所以本词的“意”中,有 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有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的忧虑, 有对私利小人的鄙弃,有对时光流逝、

年华虚度的感慨,有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悲愤, 有不被理解的孤独寂寞„„

五、细读:合作探究二

词人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登临之意的?(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1、意象与意境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词人通过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断鸿意象的描写来烘托登临意。 2、通过传神的动作描写

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 3、运用典故

用张翰、刘备、恒温历史人物的典故来烘托自我形象阐发自己的登临意。 总结

上片写景,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之意。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的特色。

通过上述三种表达技巧,抒发了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怀等多重登临之意 六、练习

根据本科所学鉴赏辛弃疾的另一首登临词《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七、兴趣延伸:诗词之间的转写

将本词改写为一首七言律诗: 巍巍楚天千里秋,水随天际江水流。 遥目青山愁供恨,静观落日赏心楼。 刘郎才气应见羞,吴钩挎身无人瞅。 西风吹得鲈鱼脍,一世英雄泪横流。 八、板书:

借景抒情:楚天、江水、远山、落日、断鸿

传神动词:看、拍、会、登 张翰:乐于归隐 登临意 许汜:谋取私利 典故: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感叹流年

教学反思: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