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1-05-24

这是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小学数学”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3~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指出这些图形是平面图形。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讨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揭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二、揭示课题:

  平面图形是研究同一个平面内的多种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立体图形研究的是在若干个面内的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评:从复习平面图形导入立体图形,开门见山的导入课题。】

  三、讲授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出示思考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短怎样?

  (3)3条陵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评:学生带着思考题去实践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便于操作。】

  2.学生利用各自准备的长方体物体,通过看、摸、数,回答思考题的问题,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1)师提问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老师注意比较学生的不同数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按顺序数面的个数,使学生清楚知道长方体的面是由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组成。

  【评:教者表扬了按顺序又对又快地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同学,很快地原来漏数或重复的同学,也能正确地数出面的个数。可见,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师提问②: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认识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或者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提问③: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度量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宽,真正认识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通过师生对话,板书长方体面6个都是长方形或其中有两个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老师通过对相对两个面和相交两个面的比较,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并让学生说出哪两个面相交得到棱(如前、右两个面相交有一条棱。……)提问①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数棱时可以按顺序分三组数或者按相对的棱分三组数,长方体有12条棱。

  【评:教者再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可以看出,教者善于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提问②相对的棱长短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由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的道理,说明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并板书:棱12条相对棱长相等。

  (3)老师通过对相对的棱和相交的棱的比较,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顶点8个。

  【评:学生通过手摸、眼看,手眼并用地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对平摆、竖摆的长方体进行观察、触摸、按顺序地数获得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并且师生共同小结了长方体的特征及其学习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创造情景恰到好处地演示了实体和框架长方体模型,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使用长方体学具。】

  (二)画长方体立体图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教具,知道不管在哪一个位置上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从而揭示长方体的画法。

  【评:从美术课静物写生入手,导出长方体的画法,提高学生看立体图形的能力。】

  (三)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让学生观察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一定有3条棱。

  (2)三条棱中任两条一定是同一个面的长和宽,指出这两条棱也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另一条称为长方体的高。并在图上标出长、宽、高。

  (四)正方体的认识和正方体的特征

  (1)利用长方体框架(或幻灯片),变动长方体正面的长,使之与宽的长度相等,再变换长方体的高,使之与长、宽的长度相等,从而揭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并出示正方体的实物图及画出立体图,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教者吸取电脑软件的长处,动态地在幻灯屏幕上把一个长方体变为正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映入每一位同学的眼帘,其结论便水到渠成。】

  (2)正方体的特征启发学生通过观察面(包括:个数、形状、面积大小)、棱(包括:条数、长短)、顶点(个数),归纳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总结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归纳特征后,老师小结并板书其特征。板书:正方体面6个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棱12条长度都相等顶点8个。

  【评: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点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点上来,他们手拿正方体学具,边看边摸边数边讲,又对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五)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通过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知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所有的特征,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并不是每个长方体都具有。如果把长方体看成一个整体,那么正方体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评:利用子集思想揭示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辩证关系启蒙教育,自然不生硬,易被接受。】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

  2.判断。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正方体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每条棱长是5厘米。

  3.说出下面各图形的长、宽、高(课本练一练第4题)

  4.下面是一个由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长方体的部分图,说出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并试说哪个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评:练习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小结及布置作业

  老师通过补充板书:学生通过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及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的“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标在了这个长方体哪个位置。从而加深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认识。

  【评:总结的板书设计新颖,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眼前,给人铭刻记忆,久久难忘。】

  【总评】:

  1.注重把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即教学数学知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数学思想(子集思想)、数学方法(按顺序地观察、摸、数物体的方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2.恰到好处的演示实体的或框架的长方体,在屏幕上映出动态的长方体图形变为正方体图形;画出形象直观的图文表结合的图形,以及指导学生使用学具,学生主动积极地通过具体的实践,体验、监控、调节自己的策略,从不规则地看、摸、数,到按照顺序地看、摸、数,最后全班同学都能正确地边看边摸边数说出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能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全过程,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发展。

  3.学生手脑并用,左、右脑协调配合,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发展,促进了大脑功能的开发。此外,教学目标具体明确,易操作;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不拘一格;板书设计新颖,教师语言精炼、准确,演示动作果断、敏捷、给听课教师留下深刻印象。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探索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长方体展开图中每个面与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比较、观察、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展开图,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资源: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我们以前学过和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想用彩纸把这两个立体图形包装起来,但是不知道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把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和算出来,就是至少要用的彩纸)

2.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们的表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1)如果我们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展开,会是什么形状呢?请你闭上眼睛想象。

(2)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剪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面的展开图是这样的,(课件出法展开图),和你想的一们吗?

(3)请同学们用上、下、左、右、前、后,分别标出6个面。一个同学上黑板上标注。

(4)哪两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上、下面的面积相等;左右面的面积相等;前、后面的面积相等地。)底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中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前面呢?后面呢?

(5)如果长方体中的长宽高分别是8米、5米、2米,上面和下面的面积怎么算?5乘2算的是哪个面的面积?8乘2呢?

2.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现在你会算包装这个长方体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彩纸了吗?

(2)汇报:

六个面加起来;

相对的面只算一个再乘2;

(长×宽+长×高+宽×高)×2;

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总结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通过研究我们发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它的面有关,其实就是和它的长、宽、高关,我们要找准每个面的长和宽,才不会出错。

其实我觉得第一种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也很重要,你知道为什么吗?(不规则的物体)

3.教学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会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吗?怎么求?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按要求计算各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和表面积。

(1)全图

(2)半图

2.求4个面的总面积。一个棱长是30厘米的正方体饼干盒,如果围着它帖一圈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

3.P26第13题。把一个长方体截成两个立体图形,两个立体图形的面总面积比原来的长方体增加了两个截面。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研究一下。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24-25页例1和做一做中题目,练习六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初步学会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体牙膏盒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的教具各一个,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长方体的牙膏盒,让学生回答出它的形状后,指出它的长、宽和高,并分别指出和长、宽、高相等的棱。

  教师: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2.教师沿着棱将牙膏盒剪开,再展平,让学生看一看展开后的形状。

  二、新课教学

  1.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教师出示长方体纸盒,同时学生拿出各自的长方体纸盒,教师指导学生沿着上面与前面相交的棱、左面与上面、前面、下面相交的棱以及右面与上面、前面、下面相交的棱将纸盒剪开。

  让学生看教师演示,教师将剪开的纸盒展平、合上,再展平贴在黑板上,演示时注意让学生观察原来长方体的各个面展平后各在什么位置。

  让学生在黑板的展开图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教师注意订正。

  学生将自己剪开的长方体纸盒展平在桌上,并标明"上"、"下"、"前"、"后"、"左"、"右"。

  观察展开图,让学生回答: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有几组相等的面?上、下、前、后、左、右各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什么?(引导学生答出: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担原长方体的长和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长和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宽和高。)

  学生答完后,将正方体纸盒剪开,并标明"上"、"下"、"前"、"后"、"左"、"右"。教师巡视。(可能有几种展开形状。)

  教师将自己的正方体展开图贴在黑板上,请与教师剪法相同的学生在黑板展开图中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六个面,然后回答: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有几个面积相等的面?每个面的边长是原正方体的什么?

  教师: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概念。

  学生齐读概念后,教师宣布今天主要学习内容。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提问: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想一想,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先算出哪些面积?

  投影出示练习六第l题。

  第一幅图让学生说出前面的长和宽,再答出前面的面积,后两幅图直接答出前面的面积,每一幅图前面面积算出后,追问:后面的面积是多少?要求前、后面的总面积怎么列式?

  解答练习六第2题,步骤同第1题。

  教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往往不是算长方体的每一个面的面积,而是需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出示例3。

  学生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提问:做这个长方体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什么?(表面积)刚才我们讲了,长方体中有几组相等的面?(3组)那我们可以怎么想呢?

  让学生看第25页例1下面的"想",并填好空。然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6×5×2+6×4×2+5×4×2+6×4。

  提问:6×5×2、6×4×2、5×4×2分别求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边在算式下标明上下、前后、左右,接着,让学生检查一下,有没有漏算或者重复计算的面,然后让学将计算过程和结果填在书上。

  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么列式呢?

  同桌同学讨论,解答。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算式:(6×5+6×4+5×4)×2。

  提问:问什么先算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以2?

  学生用以长方体教具演示帮助学生回答,然后,将黑板上的原长方体的展开图的前、下、右面裁下,与左、上、后面进行重叠,帮助学生弄清道理。

  提问: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第一种方法是先分别算出上、下面的面积和,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方法,实现算出前面、右面、下面的面积再乘以2。第二种方法是第一种方法根据乘法分配律变成的。)

  提问:哪一种方法更渐变?(第二种)

  教师:老师这样做,对不对?写出算式:(6×4+5×4+6×4) ×2(引导学生回答错在下面

  前 左 下

  的宽找错了)

  接着,教师小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关键的事要正确找出3组面中每个面的长和宽。

  三、课堂练习

  做例1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然后汇报解法,并说出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要准确找到每个面的长和宽。

  五、布置作业

  练习第3、4题。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