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望岳设计意图

日期:2021-06-02

这是望岳设计意图,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望岳设计意图

望岳设计意图第1篇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杜甫的《望岳》诗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和西岳。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二、整体感知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

  2、字词译释:

  ⑴ 钟:聚。

  ⑵ 会当:唐人口语,“一定要”

  ⑶ 凌:登,乘。(又如:壮志凌云)

三、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1、“岱宗”两句。

  ⑴ “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⑵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⑶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2、“造化”两句。

  ⑴ “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⑵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3、“荡胸”两句。

  ⑴ 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

  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⑵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4、“会当”两句。

  ⑴ 绝顶,极顶,指玉皇顶。

  ⑵ 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哲理?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四、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

  背诵、默写本诗。

望岳设计意图第2篇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理解诗的意境,背诵此诗。

  3、情感与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远望──绵延高耸

  近观──神奇秀丽 热爱

  细看──胸怀浩荡、眼界开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登过泰山吗?站在泰山之巅,俯瞰群山,感受如何呢?唐代大诗人杜甫却另有一种感受。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的佳作《望岳》。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要求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讨论:

  1、这两联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诗人是怎样表现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2、这两联望的角度又有什么不同?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3、找出诗中的对偶句,分析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模仿着写两组对偶的句子。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课上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2、填空:

  《望岳》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背诵这首诗。

  六、学习小结(学生自己归纳)

望岳设计意图第3篇

1教学目标

理解诗的内容,领略诗中之景,体会诗人浓郁的爱国情怀。

2学情分析

学生的古文化常识比较欠缺,对诗歌往往仅存表面和肤浅的认识,课外知识面较窄,对古代诗歌缺乏宏观的、比较有深度的体悟。但是他们已经到了初二,理解能力已经较强,对诗人所经历的历史背景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3重点难点

本课题为《杜甫诗三首》,本来有三首诗,本课时只讲前面两首,即《望岳》与《春望》。这两首诗是杜甫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望岳》取自青年时期,当时杜甫正值青春年少,对未来的展望和憧憬,满腹报效祖国的豪情尽显笔端;《春望》写自安史之乱之时,诗人亲眼目睹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笔底凝重忧伤,令人泪下。学习这两首诗,不结合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是无法领略诗中的情感和韵味的。

4教学过程 4.1一、导入: 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

   介绍杜甫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诗圣”。 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二、晓诗中史: 1、介绍安史之乱。 起止: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12月16日),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3年2月17日) 叛军首领:安禄山、史思明 平叛将领:郭子仪、李光弼 影响: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介绍三首诗的创作时间及背景,学生大致了解诗人写诗时的境况及心情。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 公元737年,公游齐赵,作《望岳》。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始。 公元756年,闻肃宗即位,自鄜州奔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困居长安,次年三月作《春望》。 公元759年,公目睹唐军溃败,四处抽丁,作《石壕吏》。 三、品诗中景,传诗中情: 《望岳》: 1、初读,正音; 2、再读,明意; 3、三读,品景; 问题:本诗题为《望岳》,诗人“望”的顺序如何?泰山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依次是远望、近望、细望,最后由望岳而想登岳,攀登人生顶峰。 泰山之神奇秀丽、高大巍峨,尽现笔端。 4、四读,悟情。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非小也,孔子之大也。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林则徐) 本诗传递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年轻的杜甫心系天下,希望大展宏图,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春望》: 1、初读,正音; 2、再读,明意; 3、三读,品景; 问题:《春望》中,诗人“望”见了何景? 引导学生去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参考:同时期作品:《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明确: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遍地,满目凄凉 4、四读,悟情。 问题: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什么情感? 引导学生去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感时”与“恨别”。 四、赏诗中人 问题:向你走来的诗人杜甫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介绍: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杜甫最有名的几句诗: l 25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l 43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l 48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心系苍生的情怀。 补充朱德及郭沫若对杜甫的评价:他是当之无愧的“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唐朝由圣转衰的历史,故称为“诗史”。 五、小结和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2、选择其中任意一首,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教学活动

望岳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望岳 

1一、导入: 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

   介绍杜甫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诗圣”。 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二、晓诗中史: 1、介绍安史之乱。 起止: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12月16日),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3年2月17日) 叛军首领:安禄山、史思明 平叛将领:郭子仪、李光弼 影响: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介绍三首诗的创作时间及背景,学生大致了解诗人写诗时的境况及心情。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 公元737年,公游齐赵,作《望岳》。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始。 公元756年,闻肃宗即位,自鄜州奔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困居长安,次年三月作《春望》。 公元759年,公目睹唐军溃败,四处抽丁,作《石壕吏》。 三、品诗中景,传诗中情: 《望岳》: 1、初读,正音; 2、再读,明意; 3、三读,品景; 问题:本诗题为《望岳》,诗人“望”的顺序如何?泰山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依次是远望、近望、细望,最后由望岳而想登岳,攀登人生顶峰。 泰山之神奇秀丽、高大巍峨,尽现笔端。 4、四读,悟情。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非小也,孔子之大也。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林则徐) 本诗传递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年轻的杜甫心系天下,希望大展宏图,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春望》: 1、初读,正音; 2、再读,明意; 3、三读,品景; 问题:《春望》中,诗人“望”见了何景? 引导学生去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参考:同时期作品:《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明确: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遍地,满目凄凉 4、四读,悟情。 问题: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什么情感? 引导学生去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感时”与“恨别”。 四、赏诗中人 问题:向你走来的诗人杜甫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介绍: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杜甫最有名的几句诗: l 25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l 43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l 48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心系苍生的情怀。 补充朱德及郭沫若对杜甫的评价:他是当之无愧的“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唐朝由圣转衰的历史,故称为“诗史”。 五、小结和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2、选择其中任意一首,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教学活动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