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日期:2021-10-16

这是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从生活小事中提炼哲理的方法。

3、反复诵读,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词的内容。学习词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歌的解读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初步基础,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对思想情感,物像特征,写作方法等的把握还不到位,需要进一步的感悟提高。

3重点难点

对苏东坡在经历了人世的风雨过后表现出来的洒脱人生态度的一种理解。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定风波

(一)相关知识(多媒体展示)

1.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2.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

3.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 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东坡问母亲:他日儿要做范滂,母亲能做范 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4.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 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 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要以 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二)

1、给画线的字注音(多媒体展示)

同行(

  ) 吟啸(

  ) 芒鞋(

   )  料峭(

   ) 萧瑟(

  ) 一蓑(

  )烟雨

2、朗读并划出停顿节奏(多媒体展示)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基础理解(多媒体展示)

1、下列画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

  B千古风流人物

  C回首向来萧瑟处

  D同行皆狼狈

2、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来源:学§科§网]

  A一尊还酹 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B料峭春风吹酒醒 料峭:温暖[来源:学#科#网]

  C回首向来萧瑟处 萧瑟:风吹 雨落的声音

  D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

3、填写下列各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 ),( ), (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周瑜的句子:小乔初嫁了, ( ), ( )谈笑间 ,( )。

  (3)( ),谁怕?( ) 。

(4)( ), 归去,( ) 。

二、合作探究(分组)(多媒体展示)

第一、二组:(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 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 了他怎样的心情?

第三、四组:(2)“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第五、六组:(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第七、八组:(4)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三、展示反 馈

各组派代表展示本组合作学习结果。

四、精讲点评

在学生展示 学习结果的基础上,做适度点评和补充。(多媒体展示)

(1)闲适、轻松、自如。

(2)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4)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五、巩固提高 

1、背诵默写全词。

2、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体会。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定风波

(一)相关知识(多媒体展示)

1.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2.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

3.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 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东坡问母亲:他日儿要做范滂,母亲能做范 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4.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 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 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要以 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2篇

 【教学目的】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播放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教学氛围。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诗人写的词吗?

  对了,就是苏轼。苏轼,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板书: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期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还曾写下绝笔诗。

  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三、赏析小序

  (板书:鉴赏诗歌三步曲:读(文)、析(情)、探(法))

  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板书:苏轼遇雨)

  四、朗读(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烟雨

  2、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3、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师生合作探究解读文本

  1、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闲适、轻松、自如

  3、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

  (板书:泰然从容)

  4、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

  不是。心态好:乐观旷达

  (2)“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4)这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即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

  (5)“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和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以及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的人生态度。

  (板书:乐观旷达)

  5、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

  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

  6、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

  “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

  (2)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

  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板书: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

  (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

  没有,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4)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归”。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

  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回首。“也无风雨也无情。”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小结: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六、拓展

  1、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2、下阙中的“归去”,让我们想到谁?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远离尘世。

  “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表现了诗人旷达心态和归隐意向。

  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据统计,苏轼现存词作中,“归”字出现了一百余次,但终其一生,苏轼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他一生宦海沉浮,刚直如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支撑他的是什么力量?

  儒家入世思想和为民请命的道义担当。

  (背景)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

  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板书: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3、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最大的感悟是什么?你以后准备怎样对待你的人生?

  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小沈阳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是啊,生命因脆弱而宝贵,既然上苍在又一个早晨让我们又一次睁开了眼睛,那么我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用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坦然接受和面对睁开眼后看到的一切,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天。

  七、小结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的?——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一语双关,将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板书: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杂而深微的情怀。表现了一种醉醒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苏轼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八、作业:

  1、背诵本词

  2、请以《东坡先生,我想对您说……》或《从苏词看人生》或“我看磨难”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九、板书设计

  定风波苏轼

  事:苏轼遇雨

  怀:遇事要泰然从容、乐观、旷达

  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

  表现手法: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3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成就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把握鉴赏技巧,学习、评价词人形象,感受词风。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4、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

1、把握鉴赏技巧,学习、评价词人形象。

2、赏析词中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四、电教手段: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初步入境

1、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解读小序

(三)整体诵读、探究形象、感悟哲理

整体诵读,感知形象特点:

明确:乐观、旷达、潇洒安闲、泰然自若、洒脱豪迈、沉着、随遇而安……

1、围绕上片,思考:

(1)哪些字词最能体现风雨中的“苏轼” 的形象?

明确:莫听、何妨、谁怕

潇洒安闲

吟啸且徐行 泰然自若

轻、任 乐观旷达

鉴赏方法一:人物细节

(2)如何理解 “烟雨”?(联系写作背景)

明确: 烟雨

(一语双关)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鉴赏方法二:环境特点、写作背景

2、围绕下片,思考:风雨过后的苏东坡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感悟?

明确: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思考探究: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

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无风雨”和“无晴”表面上说的是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可谓一语双关。

感悟: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祸福,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

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看得远,放得开,处之若常。

(四)品味技巧

思考: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细品味,难揣其

意,大家思考,词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的呢?

明确:①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②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悟出人生大哲理。

(五)归纳小结

《定风波》以生活中遇雨这一小事,生发出明智、深刻的人生哲理,塑造

了在自然风雨中潇洒安闲、在仕途风险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一个乐观、旷达的词人形象。

(六)实战演练,强化对鉴赏技巧的掌握

鹧鸪天①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④,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②玉瀣(xiè):羡酒。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④啸傲:旷达而不受拘束。

问: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充满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

(七)板书设计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4篇

一、复习、交流、检查

  1、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名背诵)

  2、交流“联想与想象”短文。(自由交流)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

  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

  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不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4、学生自由讨论:你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首词对你有何启迪?

  【明确】从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去谈。写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阐发人生哲理。

  学生练习 江城子·密州出猎【答案】

  1、江城子 密州出猎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词作 描写 太守率众会猎的壮阔宏大场面 形象的动作描写 挽弓劲射的英雄

  抗击外敌、保家卫国 狂 豪放派

  3、婉约派 诗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 细节描写 对昔日那种和睦融洽、幸福美满的夫妻生活的追忆和向往 此时无声胜有声 移情入景 凄清哀伤

  4、提示:

  (1)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上阕描绘了太守会猎时千骑奔驰如潮、倾城围观如堵的壮阔场面,再现诗人“聊发少年狂”的情景。下阕写诗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他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卫国杀敌的爱国热忱。情感基调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悼亡词,表现了诗人对亡妻深势的怀念之情。感情深挚细腻,哀婉缠绵。

  (2)表现手法及意境营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主要通过描绘阔大壮观的场面、刻画具体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营造出“狂放豪迈”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要通过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写生活细节、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意境。

  (3)语言风格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语言豪迈狂放、洒脱不羁,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练厚重的典故,使词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语言平淡朴实,处处如诉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极为觉悟,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完成《优化探究》相关练习。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