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一年级加法教学过程

日期:2021-12-12

这是一年级加法教学过程,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年级加法教学过程

一年级加法教学过程第 1 篇

  教学目标:

  1.体会加法的意义,会读、写加法算式,正确计算和是2~6的加法。

  2.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语言表达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加法的意义,正确计算和是2~6的加法。

  教学难点:

  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了吗?

  生:看过了

  师:你们喜欢《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知道孙悟空的老家在哪儿吗?

  生:知道,花果山。

  师:同学们想不想去花果山看一看啊?

  生: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花果山,看看花果山上有什么。请大家看大屏幕。

  (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

  二、探索加法的意义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

  生1:花果山上有猴子,桃子。

  生2:小鸟,鲜花……

  师:同学们说得都真好!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小猴子是花果山的主人,我们先来看一看关于小猴子的信息,好吗?

  (情境图出示关于小猴子的部分)

  第一次出示树上的猴子

  师:图画中都有什么呀?谁来说一说?

  生:树上有3只猴子。

  第二次出示石头上的猴子

  师:瞧,又出现了什么了?谁来说一说?

  生:石头上有2只猴子。

  师:谁能将这幅图完整地说一说呢?

  生:树上有3只猴子,石头上有2只猴子。

  师:根据刚才同学说的'“树上有3只猴子,石头上有2只猴子”这两句话,老师想问大家:一共有几只猴子呀?

  生:5只。

  师:同学们好厉害啊!这么快就知道答案了,你是怎样得到“5”的呢?

  2、用加法解决问题

  方案一

  生:我是数出来的。

  师:数是一种很方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4、5

  师介绍:数是一种很方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要求一共有几只猴子,也就是将这边的3只猴子和那边的2只猴子怎样呢?

  生:合起来。

  方案二

  学生回答是用加法来算的。师:这位同学知道的真不少啊!是的,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猴子,也就是把3只猴子和2只猴子合起来,

  师:好,现在我们就把它们合起来。

  (黑板演示合的过程)

  师:老师用1个正方形表示1个小猴子,那树上的3个小猴子要怎样表示?

  生:用3个正方形。

  师:那河边的两个小猴子呢?

  生:用2个正方形表示。

  师:把3个正方形和2个正方形合在一起数一数一共是几个?同学们一起大声说,把3和2合起来是几?

  生:5

  师:把3和2合起来是5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谁能说一说?

  师:哦?你来说一说

  生:3加2等于5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把3和2合起来就用3加2等于5,前面写3,后面写2,合起来用“+“,写在3和2中间。这个符号,就叫加号。(强调加法算式在田字格中的书写规范)

  黑板出示:3+2=5加号

  师:谁来一读这个算式?(生试读)

  读作:3加2等于5。跟老师读一遍。

  女生来一遍,男生来一遍。

  师:表示3个猴子和2个猴子合起来一共是5个猴子。谁还能像老师一样给大家说一说?

  生:3个猴子和2个猴子合起来一共是5个猴子。

  师:哎呀。这位同学说得真完整,谁还能像他一样呢?

  生:3个猴子和2个猴子合起来一共是5个猴子。

  师:结合图片,谁来说一下,这个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意思?

  生:树上的3只猴子

  师:“2”表示什么意思?

  生:河边的2只猴子。

  师:加号什么意思?

  生:加起来...合起来的意思

  师:5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共有5只猴子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求一共有几只猴子”就是把树上的猴子和河边的猴子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板书加法

  3、巩固练习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法。送走了淘气的小猴子,我们又迎来了可爱的小鸟。(出示小鸟部分)前面的小鸟飞的可真快,后面的小鸟都追不上了,谁能快速的告诉我,前面有几只小鸟?后面有几只小鸟?

  生:前面有5只小鸟,后面有1只小鸟。

  师:一共有几只小鸟呢?

  生:6只。

  师:5只小鸟和1只小鸟合起来一共是6只小鸟。谁还能像老师这样完整地说一说?

  生:5只小鸟和1只小鸟合起来一共是6只小鸟。

  师:谁还能说一说?

  生:5只小鸟和1只小鸟合起来一共是6只小鸟。

  师:哦,意思大家都明白了。

  师:拿出自己手里的小棒摆一摆,有信心吗?

  学生取出小棒,摆5和1合起来的过程。

  师:老师发现咱们班同学们都已经摆完了,老师想找一位坐的最端正的同学到前面来演示给大家看看。

  学生上台演示的同时说一说5和1合起来一共是6.

  师:你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过的加法算式表示一下呢?

  生:5+1=6.

  4.拓展练习

  白板显示桃子

  师:一共有几个桃子呀?怎样列式?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师:小朋友可以用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再列算式算一算,看谁想的办法最多?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你都找到了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有规律的书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7。

  师:对呀!因为这些所有的算式都是解决同一个问题:一共有几个桃子。

  师:再请同学们横着观察这些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前面2个数位置换了。

  师:你发现了吗?它们的位置换了,但是得数怎么呢?

  生:得数不变。

  三、练习

  课本31页的自主练习1——3题

  1、基本练习:自主练习第1题

  2、看图说话:自主练习第2题。(师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把条件和问题说完整)。

  3、学生自己编题。(让学生自己模仿第2题,编加法应用题)

  四、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什么知识了呢?

一年级加法教学过程第 2 篇

常见的教导孩子做加减法的方法有:

1、用实物数量来表示数字:孩子按数字摆出、加入或拿走实物,然后通过点数最终实物的数量来得出结果。

· 缺点:

1) 教学用的实物不便于携带;而在自然环境中可能没有适合用于点数的实物。

2) 中间环节相对较多,速度慢

2、用划点/圈/杠来表示数字,孩子按加法或减法增加或划掉已经画好的点/圈/杠,然后点数最终留下的/圈/杠来得出结果。

· 缺点:

1) 画点/圈/杠对孩子有精细的要求,并且这个过程相对容易出错

2) 中间环节相对较多,速度慢

3) 教学环境(比如学校)容易找到纸笔,但在生活环境(如超市、饭店)则不容易找到纸笔来帮助孩子计算

3、用手指表示数字,孩子按数字摆出要加上或减去的手指数,然后通过顺数或倒数得出最终答案。

· 优势:

1) 中间环节相对较少,因此辅助的计算过程最为简单,速度较快

2) 手指是孩子“随身携带”的,所以任何需要时都可以使用

我们推荐第3种方法:借助手指辅助,来教孩子学习20以内(加数/减数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教学的第一目标是:孩子能按抽象的数学计算公式得出正确答案;而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孩子能对2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心算,即看到题直接能说出结果。

学习加法的前提技能:1. 唱数(顺数1-20); 2. 手口一致点数; 3. 任意起止数; 4. 区辨认识和命名数字; 5. 用手指表示数字

学习减法的前提技能:1. 倒数(20-0); 2. 手口一致点数; 3. 任意起止倒数; 4. 区辨认识和命名数字; 5. 用手指表示数字

· 我们在这里只列出了最基础的前提技能,要让孩子更好的学习数学相关的技能,其它还有很多相关的数的基础技能需要孩子熟练掌握(请参见【谆仪行为咨询】在微信平台上发布的20篇数的基础技能训练的文章)。

20以内(加数不超过10)加法的训练

下面介绍的程序,假设孩子有书写数字的能力,以做题的形式展开。如果孩子并没有书写的能力,家长想要训练孩子做加减法,也可以以卡片的形式来展开。

目标行为:

当孩子看到一道加法的数学题(比如:3+2 = ),孩子能够独立且流畅地(1)用手指摆出第2个加数,(2)读出第1个加数,(3)从读出的数开始,手口一致地按手指的数量顺序数数,每数一个数,将一个手指收起;(4)报出最后结果;并(5)将正确结果书写在题目的正确位置(横线上或括号内)。

训练程序

教学分两个阶段目标进行,第一阶段目标:第2个加数为5以内,即孩子用一只手就可以摆出加数;第二阶段目标:第2个加数为10以内,孩子需要用两只手来摆出加数。

例1:3+2 = ( )

1. 要求孩子读题:“3加2等于”

2. 给孩子指令:“摆出后面的数字”,同时用手指指着后面的数字(2)

3. 当孩子用手指摆出数字2时,家长用手指着第1个数字(3),并指令“读(这个数)”

4. 当孩子读出第1个数“3”时,家长辅助孩子从这个数字开始顺序数手指,“4,5”,每数一个数字,辅助孩子收起一个手指。

5. 在数完手指时,家长示范口语说出结果:“(3加2)等于5”,让孩子仿说。

6. 指令孩子在题目的正确位置写下答案(5)。

教学注意事项:

· 在教学过程中,所有要借助的技能都是孩子会的,而我们要教孩子的只是如何在计算的过程中利用这些先备技能来完成任务,即教导一个做加法的行为链。

· 如果孩子从来没有练习过数手指,那么不妨先和孩子做几次,可以是家长摆出手指让孩子数,也可以是孩子自己摆出手指来数以(这是孩子很有可能直接数出答案,因为孩子会手指表数,但你仍然可以让孩子再数一遍),也可以是家长和孩子各摆出一个手指数字,然后让孩子数一共有多少。这个过程是为了让孩子练习“数一个数,收回一个手指”这个概念。

· 过程中家长给出的口语指令、手势指示、口语示范、或者手把手地辅助(比如,帮助孩子收起手指)均为此教学项目中的辅助,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慢慢撤销,直到最后孩子可以独立完成计算的全过程。

· 辅助撤销的一般方法如下:

1) 口语的撤销:逐渐减少所使用的词语数,比如“读这个数”à“读”à“读”的起始音à完全撤销

2) 手势的撤销:使用时间延宕,一开始的时候,在需要的时候马上用手指着需要孩子注意的特定位置,即0秒延宕,逐渐放慢给予手势辅助的速度,给予孩子自己思考的时间,0秒延宕à1秒延宕(给孩子独立做出反应的机会,但最大程度地避免孩子做出其它反应或错误反应)à2秒延宕。如果在给出2秒延宕时,孩子能做出正确反应,也就是说孩子已经能独立正确反应,也就是你的手势的辅助已经成功撤销了。

3) 如果同时使用了口语与手势辅助,先撤销口语,再撤销手势。

· 纠错程序:如果孩子在计算的任何一个环境出现错误,阻止孩子接着往下做。让孩子停一下,可以给反馈“不对了”/“数错了”等,然后指令“我们重新来”,然后从头开始(即从读题开始)。

· 在得出结果出,根据孩子的口语能力来决定如何让孩子汇报结果。如果孩子的口语能力足够好,建议包括题的全部内容,即“3加2等于5”,这个复述的过程会有助于帮助逐渐建立孩子的口算能力。如果孩子的口语能力欠佳,一定不要在口述上有过高的要求,否则会造成孩子完全忘掉刚才数出来的答案,所以在这里可以要求孩子说“等于5”,“5”,甚至不复述,直接写答案。

例2:5+8 = ( )

* 因为是第二阶段的训练,所以这时孩子应该已经掌握了做加法的行为链,所以我们期望看到孩子对不同数字的加法题的技能泛化。在这个阶段,家长只在孩子需要时(比如,孩子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停顿超过2秒)提供相应的辅助,辅助的力度可以是由少到多,但要注意尽量避免孩子出错。

1. 孩子读题:“5加8等于”

2. 孩子用手指(两只手)摆出数字8,

3. 孩子读第1个数“5”

4. 孩子接着手口一致地顺数摆出的手指,并且每数一个数收起一个手指, “6,7,8,9,10,11,12,13”

5. 在数完手指时,孩子口语说出结果:“(5加8)等于13”

6. 孩子在题目的正确位置写下答案(13)。

20以内(减数不超过10)减法的训练

能熟练地进行加法的计算时,就可以加入减法的教学。(* 与此同时,请继续让孩子练习加法的计算。)

目标行为

当孩子看到一道减法的数学题(比如:6-2 = ),孩子能够独立且流畅地(1)用手指摆出减数,(2)读出被减数,(3)从读出的数开始,手口一致地按手指的数量倒数,每数一个数,将一个手指收起;(4)报出最后结果;并(5)将正确结果书写在题目的正确位置(横线上或括号内)。

训练程序

和加法一样,教学分两个阶段目标进行,第一阶段目标:减数为5以内。被减数可以限制在10以内;但如果孩子能力够好,也可以直接用20以内的被减数(别忘了,孩子是可以流畅倒数的,所以孩子应该有能力可以直接做被减数为20以内的减法);第二阶段目标:减数为10以内。

因为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加法的计算,在减法的行为链训练中,很多步骤是相同的,所以我们会期望孩子已经掌握的一些技能会泛化,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减少辅助的力度,但一定要以避免孩子出错为前提。

例3:6-2 = ( )

1. 要求孩子读题:“6减2等于”

* 这一步一定要注意孩子在读“减”时不会出错。

2. (需要时,教导者用手指指着减数2),孩子用手指摆出数字2

3. (需要时,教导者用手指着被减数6),孩子读出被减数“6”

4. 家长辅助孩子从这个数字开始倒序数手指,“5,4”,每数一个数字,辅助孩子收起一个手指。

* 关键步骤,提供无延宕辅助,一定要避免孩子因为学习过加法而直接顺数。

5. 在数完手指时,家长示范口语说出结果:“(6减2)等于4”,让孩子仿说。

6. (需要时,指着要写答案的位置),孩子在题目的正确位置写下答案(4)。

和加法一样,当进行到第二阶段的教学时,孩子应该已经流畅掌握了减法计算的行为链,所以我们可以期望孩子能对不同数字的减法出现技能的泛化。在这个阶段,家长只在孩子需要时(比如,孩子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停顿超过2秒)提供相应的辅助,辅助的力度可以是由少到多,但要注意尽量避免孩子出错。

例4:12-7 = ( )

1. 孩子读题:“12减7等于”

2. 孩子用手指(两只手)摆出数字7,

3. 孩子读第1个数“12”

4. 孩子接着手口一致地倒数摆出的手指,并且每数一个数收起一个手指, “11,10,9,8,7,6,5”

5. 在数完手指时,孩子口语说出结果:“(12减7)等于5”

6. 孩子在题目的正确位置写下答案(5)。

本名把重点放在了加减法教学的基本要点上,描述了教学的基本程序与教导的关键点,但并没有重着于程序。在这里,提醒大家在教学时不要忘记使用强化,否则会减少孩子学习的配合度。在教学时注意:

1. 每一次练习不要做太多的题,建议10-15题。

2. 如果教学是一道一道题讲解和练习的,那么在孩子完成每一道题时,给予代币(可以是在固定数量空格的表格中打勾的形式)。

3. 如果是出一页纸10-15道题的形式来让孩子进行练习的,那么事先与孩子约定,在完成这些题后可以从事孩子偏好的活动,比如玩手机3分钟。

4.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吝啬您对孩子的夸奖与鼓励。

扩展训练:

1. 在完成加法训练后:在纸上写5-10道加法题,要求孩子独立完成。

2. 在完成减法训练后:在纸上写5-10道减法题,要求孩子独立完成。

3. 在孩子熟练掌握减法后:将加减法混合让孩子做题,即在纸上写10道题,其中加、减法各5题,出现的顺序没有规律

4. 当孩子能独立完成加减法混合的运算任务时:训练孩子的解题速度(见下一期文章介绍)

在此,特别感谢提供给我教学示范视频的两位家长和他们的孩子。这两位孩子的加减法训练都是由家长自己操作完成的。目前,两位孩子都可以熟练地做加减法混合的练习,并且实现了较小数字的(5以内)的口算。

一年级加法教学过程第 3 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足球赛中的净胜球数,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3.解决问题 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4.情感与态度 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叁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重点 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6.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二.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四个课时,本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课设计主要是通过球赛中净胜球数的实例来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为今后学习“有理数的减法”做铺垫。 三.学校与学生情况分析 冲坡中学是乐东县利国镇的一所完全中学,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的基础及学习习惯是比较差。学生对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是很适应;不过,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步淡化,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现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和勇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学生间互相评价和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已逐步形成。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情境 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作净胜球数。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为 4+(-2), 黄队的净胜球为 1+(-1)。 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 (二)、师生共同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有理数的一些基础知识,从今天起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运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有理数的加法. 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 为此,我们来看一个大家熟悉的实际问题: 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打平为“0”.比如,赢3球记为+3,输1球记为-1.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1球,那么全场共赢了4球.也就是 (+3)+(+1)=+4. (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 (-2)+(-1)=-3. 现在,请同学们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 答: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2球,全场赢了1球,也就是 (+3)+(-2)=+1; 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全场输了1球,也就是 (-3)+(+2)=-1; 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全场仍赢3球,也就是 (+3)+0=+3; 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全场仍输2球,也就是 (-2)+0=-2; 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全场仍是平局,也就是 0+0=0. 上面我们列出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并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得出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我们总不能一直用这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 这里,先让学生思考,师生交流,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应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口答下列算式的结果 (1)(+4)+(+3); (2)(-4)+(-3); (3)(+4)+(-3); (4)(+3)+(-4); (5)(+4)+(-4); (6)(-3)+0; (7)0+(+2); (8)0+0. 学生逐题口答后,师生共同得出 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例2(教科书的例1) 解:(1)(-3)+(-9) (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3+9) (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 (2)(-4.7)+3.9 (两个加数异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4.7-3.9) (和取负号,把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 =-0.8 例3(教科书的例2)教师在算出红队的净胜球数后,学生自己算黄队和蓝队的净胜球数 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以及教科书第23页练习第1与第2题 (1)(-0.9)+(+1.5); (2)(+2.7)+(-3); (3)(-1.1)+(-2.9); 学生书面练习,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由学生自己小结) (五)练习设计 1.计算: (1)(-10)+(+6); (2)(+12)+(-4); (3)(-5)+(-7); (4)(+6)+(+9); (5)67+(-73); (6)(-84)+(-59); (7)33+48; (8)(-56)+37. 2.计算: (1)(-0.9)+(-2.7); (2)3.8+(-8.4); (3)(-0.5)+3; (4)3.29+1.78; (5)7+(-3.04); (6)(-2.9)+(-0.31); (7)(-9.18)+6.18; (8)4.23+(-6.77); (9)(-0.78)+0. 4.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4)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五.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加法”的

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快地由教师给出法则,用较多的时间(30分钟以上)组织学生练习,以求熟练地掌握法则;另一类是适当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相应地适当压缩应用法则的练习,如本教学设计. 现在,试比较这两类教学设计的得失利弊. 第一种方案,教学的重点偏重于让学生通过练习,熟悉法则的应用,这种教法近期效果较好. 第二种方案,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这种方案减少了应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可能稍差,这是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但是,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将千万次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故这种缺陷是可以得到弥补的.第一种方案削弱了得出结论的“过程”,失去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的一次机会.权衡利弊,我们主张采用第二种教学方法。 六.点评 潘老师对本节课的设计是比较好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叁与者。的确,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新课程中,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建立是首要的,教学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经由“教科书”来教,新课程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在课程标准的角度挖掘教材,把教材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年级加法教学过程第 4 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出示咖啡猫图片,语音播放:小朋友,你们好,我是咖啡猫,如果你能完成下面的题目,我就带你们去参观星星幼儿园)

出示:2分成( )和1,3分成( )和1,~~~~~~

那9加几等于10呢? ( 生答:1)

引导:9加1等于10,我们可以说成9和1凑成10。--------一个字一个字地说。

出示:9+1+2=``````` 请你们直接说出这几个算式的得数。(抽其中的两题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指着9+1+5,9+1+2你怎么算的?)

二、新授

(一)创设情景:教师出示“学生打扫”的全景图。

1、咖啡猫就带着进入了星星幼儿园,那儿的小朋友打扫得可真起劲,学校就给他们送来了一些水。你知道一共送来了多少杯水吗?(12杯)

提问: 12杯水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想学生的答案:``````` 请两个学生回答)

提问:我们想知道一共送来了几杯水怎样列式? (生答:9+3=12)[ 师板书:9+3=12]

过渡:9+3等于12是怎样计算呢?我们来听听电脑老师是怎么想的?(语音:盒子外有3杯水,盒子里有9杯水,看到9想到1,把3杯分成1杯和2杯,9杯加1杯等于10杯) [听完后,再请学生说一遍]

2、小棒演示:我们用小棒来试一试,9+3是怎么算的?

师述:左边摆9根代表盒子里的9杯水,右边摆3根代表盒子里的3杯水,接下来

怎么移动呢?每个小朋友自己试一试,并悄悄告诉你同桌你是怎么移的。(看到9

根想到1根,3根分成1根和2根,9根加1根得10根,10再加2得12)。[请好的小朋友说,再请一般的'小朋友说,3 个小朋友说好,就一起说。]

(二)、揭示“凑十法”

1、 如果没有杯子和小棒的帮助, 9+3=12怎么想呢?同桌讨论一下。

师生共同归纳算理:

(9+1) 问:为什么要加1,(9+1=10),我们就可以说,看到9想到1,1是哪里来的呢? (3可以分成1和2)9加1得10,10加2得12 [完成板书: ]

师完整地说一遍:看到9想到1,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加2得12。

谁能像老师一样说一遍,他就是我们班聪明的孩子。

[ 请 四 个小朋友说,同桌说,一起]

2、揭题:像这样的计算方法叫“凑十法”,这节课,我们就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 板书:9加几的进位加法 ]

3、学校一共送来了多少杯水,你还能怎样列式? (3+9=12)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呢?

( 因为 9+3=12 所以3+9=12 ) ------请两到三个学生说一说

4、[ 媒体演示:咖啡猫说你们真聪明!]

咖啡猫送给你们一些三角形,左边有9个,右边有7个,要算9+7等于几可以怎样移动三角形呢?(从右边移一个到左边),也就是看到9个想到1个,把7个分成1个和6个,9个加1个得10个,10个加6个得16个。(配合媒体演示)

请学生完整地说一遍。

方块和括号里的填写完。打开书本第76页,找到像屏幕上的题目例2,方块和括号里的填写完。

要求一共有几个三角形,还可以怎样列式呢?(7+9=16)

三、巩固练习

1、咖啡猫又带我们去看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他们正在摆圆片,我们用小棒试着摆。第一题男同学摆左边摆9根,右边摆2根,9+2怎样算?2+9呢?第二题女同学摆左边摆2根,右边摆9根。

2、(卡片出示) 下面我们进行卡片口算抢答,看谁回答的既对又快!

[抽两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9+6=9+8=9+4=9+3=9+2=

2+9=8+9=4+9=3+9=2+9=

3、找朋友。

咖啡猫又带我们到操场上去玩找朋友的游戏,先仔细观察每个式子,再找朋友。

师小结:我们发现,9加几的算式中,较小的数拆成1和几,9先和1相加得10,10再和几相加得十几。

9+7 9+1+3

9+4 9+1+5

9+3 9+1+7

9+2 9+1+2

9+8 9+1+1

9+6 9+1+6

4、小结:你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抢小红旗,看谁写的多?

填写 9+( )=( ) ( )+ 9 =( )

四、布置作业

数学教案-9的加法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