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我的母亲》之三位伟大的母亲课外资料

日期:2022-05-24

这是《我的母亲》之三位伟大的母亲课外资料,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三位母亲教育子女成才的典型范例。

  这三位母亲,一位是冯顺弟,安徽绩溪中屯村人,胡适的母亲;一位是吴清芝,河南唐河城南二十五里小吴庄人,冯友兰、冯景兰、冯叔兰沅君的母亲;一位是鲁瑞,浙江会稽东北乡安桥头村人,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周建人的母亲。

  三位母亲在身世际遇上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

  第一,她们都出生在农村。

  第二,她们都嫁给了读书人或小官吏。

  第三,她们年轻的时候都不幸丧夫,年纪轻轻就担负起了抚育幼小子女的重担。冯顺弟的丈夫病死时,冯顺弟23岁,胡适3岁零8个月。吴清芝的丈夫病死时,吴清芝46岁,冯友兰14岁,冯景兰11岁,冯叔兰9岁。鲁瑞的丈夫病死时,鲁瑞39岁,鲁迅15岁,周作人11岁,周建人8岁。

  第四,她们都识字,有文化。庄稼人出身的冯顺弟本来不识字,17岁时嫁给年已47岁、死了两个妻子、儿女比她还大的胡传。胡传是学者兼小官吏。老夫爱少妻。胡传娶了冯顺弟后,每日教她认字,冯顺弟竟也识字不少。吴清芝知书达理,清宣统元年,唐河县初办女学,吴清芝应邀出任监学,即校长。鲁瑞有文化,可以看小说、读报纸。

  研究三位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总结了几点经验:

  抓得早。胡适的母亲让孩子念书心切,胡适才3岁零几个月时就被她送进学堂里读书了。胡适的身体太小,老师就抱他坐到一只高凳子上面学习。胡适坐上了就爬不下来,下来时还得别人抱。但胡适在学堂并不算最低年级的学生,因为他进学堂之前母亲已教他认近千把字了。

  冯友兰6岁上学。鲁迅三兄弟也是自幼就开始识字读书的。

  抓得紧。吴清芝携家人往湖北崇阳县搬迁,先住在县茶厘局房内,行李一卸,不等行李搬进屋,母亲就让冯友兰兄妹读书,平日功课之紧可以想见。吴清芝曾说过:“吾教书无他长,但耐烦有恒耳”。

  要求严。胡适在《先母行述》中深情回忆道:“先母督责至严,每日天未明即推适披衣起坐,为缕述先君道德事业,言:‘我一生只知有一个完全的人,汝将来做人总要学尔老子。’天明,即令适着衣上早学。九年如一日,未尝以独子有所溺爱也。及适14岁,即令随三兄至上海入学,三年始令归省。人或谓其太忍,先母笑颔之而已。”

  关怀备至。冯友兰在《先妣 吴太夫人行状》中深情回忆道:“在武昌日,收入不丰,不能为友兰延师教读。张文襄公初办学校,学生多贵游子弟,先考先妣恐友兰染纨绔习,不敢令入学。先妣治家之余,亲自教子女读。”“每尽一册,先妣必煮鸡蛋两枚,或以铜元四枚市五香牛肉一块以奖励之。”“及后来友兰等游学开封、上海、北平,以及美洲、欧洲,凡有需用,先妣必按时供给,不令缺乏。常曰:‘若使学生在外日忧不给,有何心读书耶?’又常戒友兰等曰:‘汝等在外,吾不多予钱,恐汝等困乏;多予又怕汝等浪费’。”为盼望子女成才,母亲吴清芝把一颗心整个儿掏给冯友兰兄妹了。

  眼光远大。周作人在《先母事略》中写到:“先君虽未曾研究所谓西学,而意见甚为通达,尝谓先母曰,‘我们有四个儿子后来一个夭折,我想将来可以将一个往西洋去,一个往东洋留学。’”“先君去世以后,儿子们要谋职业,先母便陆续让他们出去……便是像我那样六年间都不回家,她也毫不嗔怪。她虽疼爱她的儿子,但也能够坚忍。”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要到N进K学堂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后来,鲁迅、周作人兄弟在南京矿路学堂学习之后,陆续留学日本,为他们开阔眼界,日后成为一代名家奠定了基础。

  母亲对子女幼年的教育、影响往往是终生的。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署名“鲁迅”。鲁迅在写给好友许寿裳的信中解释用“鲁迅”这个笔名的理由时,深情地说,因为“母亲姓鲁”。可见鲁迅对母亲的情感有多么深,母亲对鲁迅的影响有多么大、多么深远。1985年,年已九十岁高龄的冯友兰捐出1万元让家乡办教育,家乡人用这笔钱建起了一栋教学楼。教学楼落成后,乡长建议用冯友兰的名字为教学楼命名。冯友兰坚决推辞,并说:“用我的名字命名不太妥,如果真要命名,不妨用我母亲的名字吧。”冯友兰阐述了以母亲名字命名的原因,他说:“母亲知书达理,一生竭力提倡办学,发展教育,她在县城办学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特别是重视子女上学,这在我们这个封建大家族里是可贵的、很难得的。我们兄妹三人之所以能成才,除家乡的山水养育之外,没有母亲的教养是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冯友兰怀着对母亲无限崇敬之情,亲笔写下了“清芝楼”三个大字,一座以冯友兰母亲吴清芝命名的教学楼矗立在唐河县祁仪乡中学院内。

  母亲的教育、母亲的眼光和见识,对于子女的成长,往往有着很大的影响。三位母亲的心血没有白费。三位母亲教子育子终获硕果。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