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学点评

日期:2021-05-06

这是那个星期天教学点评,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那个星期天教学点评

那个星期天教学点评第1篇

  《那个星期天》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主人公好像是“我”,其实是母亲。只不过,母亲是借助“我”走进了读者心里而已。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惊惶连声地对“我”说“对不起”……

  辩证思考,理解主旨。“辩证理解文中母亲的形象,加深对责任与爱的理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母亲的形象,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会有争议。有思想交锋、思维碰撞的.课堂是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呢?

  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要根据教材内容思考。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也是漫无目的的,思维碰撞并非信口开河,回答要从文本中找依据。

  2、解读文本要结合作家风格、时代背景。《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的《务虚笔记》,而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带有个人自传体色彩的小说。这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也自然带有作家母亲本人的影子。

  3、学生自身有解读文本的能力。在品读文章语句,体验“我”在那个星期天的情感变化后,学生能理解母亲在那个星期天的行为给我的心灵带来深重的伤害。在读到母亲没有带“我”出去的原因是从早忙碌到晚,忙着做家务时,开始有学生表示对母亲的行为理解。

  关注到母亲最后发现“我”在无声的哭泣时,她的一系列描写中,学生又读出了母亲发自内心的对“我”的爱。

那个星期天教学点评第2篇

  《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史铁生写的回忆性的散文。课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文章从孩子的角度,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课文大量运用心理活动的写法,很好地刻画了孩子的内心的变化,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好教材。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聚焦插图,体会人物内心。

  插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语文书上的插图非常丰富,是课文重要段落或者难理解段落的一个形象解释。教学中借助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想象等诸多能力,使课堂活力四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课书中两幅插图聚焦课文第四段和第六段即无聊的活动、以景衬情。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看图,图文对照,第一幅插图上为什么有四个“我”?用笔在图中标出“我”分别在干什么?课文段落中,为什么一连写了五个“我”?能省略吗?学生明白“我”跳房子、看着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是我焦急、无聊的表现。第二幅插图重点关注“我”的表情,朗读课文,理解“我”的失望,忽然明白了时光已经过去了,不再回来了。通过聚焦插图,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插图,注释插图,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1)抓住关键词,品味句子。

  抓住关键词句细读文本,紧扣上下文内容和文章思想情感是进行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文中有一些句子含义较深,需要学生细细咀嚼。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那是一个礼拜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时,我问学生:“昏暗下去仅仅是说傍晚来临,天色暗下去吗?”学生通过阅读下文,可以知道是母亲答应带她出去,而爽约,孩子的心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接着我告诉学生作者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写孩子的心理变化的。这样抓住“昏暗”这个关键词,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学习习作方法,效果明显。

  (2)找出心理变化的词语,把握课文脉络。

  这篇课文点睛之处是心理活动的描写。“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盼(激动)——焦急兴奋——失望”,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

  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结束后,回顾头来,看看自己的课堂教学,还是有一些遗憾:

  教学快要结束的时候,有的孩子提出:那位母亲由于忙碌,而没有带孩子出去,疏忽了孩子的“正当要求”,这位母亲是不合格的。此时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是模糊地说了,大家课下讨论讨论。其实我可以让学生讨论,写一写。进行探究。让学生明白:这位母亲对孩子有疏忽,也有发自内心的爱,文中母亲看到孩子伤心难过的惊惶并且道歉的表现就是很好的证明。母亲为生活操劳而忽略了孩子的要求,也是很无奈。她对孩子的爱令人感动。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对文中的母亲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那个星期天教学点评第3篇

  这节课是《那个星期天》的第二课时。我在环节上采用了“移步换法”的设计。

  首先创设情境由刚刚过去的父亲节导入,学生对刚发生过的事情感受和印象深刻,很自然的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接着带领学生进入“名人吧”了解作者,只有知作者,明内容,才能更好的体验角色。

  进入“拾贝吧”认识一些美丽的贝壳——词语闯关,复习词语,检查预习,为下文的学习扫清障碍。同时把词语当做“贝壳”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开火车进行词语闯关,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进入“体验吧”进行角色体验,体验在这一天里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的表达内心感受的,此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一双慧眼把文中的句子找出来,给大家交流、分享,而没有将大量的句子在课件上展示,是因为不想束缚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找,自己说,畅所欲言。特意出示文中有一处的观察点发生转换的句子,让学生站在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这个地方的设计也是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品析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最后让学生明白作者是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排比想像等方法真实自然的表达内心感受的,从而突出了重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进入“谈心吧”,站在孩子的立场,把自己当做文中人,把老师当做“母亲”,就一些实际问题谈自己真实的看法。让学生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一开始谈论这个问题时,是片面的,认为她是为了家庭而忽略了孩子。我于是引导:原来这样做也可以成为一位好母亲,那以后当我的孩子想出去时,我就说行行行,等我忙完了就去,但就是不去(笑)。立即有学生发言: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辩证地对母亲进行评价,从母亲忙碌于家务中脱不开身来评价,她是一位好母亲;但从因为孩子小,就不兑现对带他外出的承诺评价,她不是一位好母亲——这样做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理。(全班同学笑着给他鼓掌!)

  最后进入“写作吧”,学了本文,体会了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给出四个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采用本课学到的方法进行练习,并口头描述,达到授人以渔、学以致用的目的。

  我认为,高年级的学生每学习一篇文章,不仅要知道作者写了什么,还要知道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写的,并且要把学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这节课的设计和引导方式还有不足之处,有待改进,我会在以后教学中通过再实践、再反思改进的。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