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板书设计

日期:2021-05-02

这是那个星期天教案板书设计,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那个星期天教案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教案板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课文内容,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

难点: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读题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讯息?同学们预习过课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是我们从旁观者的视角来概括故事的。接下来请同学们用“我”的视角,根据课文把这句话“在那个--的星期天里,“我”----------”补充完整。

二、初读感知

1.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与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

三、思考探究

1.默读课文,说说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里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里经历了由盼望到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理变化。

2.“我”的心理被作者描写的淋漓尽致。那么作者是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我”的心理的?

A借助动作来表现心理:

(1)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借助“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

(2)我蹲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

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3)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通过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盼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的心理。

B借助语言来表现心理:

(1)“您说了去!”

“走吧,您不是说买完菜回来就走吗?”“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走吧”

通过写“我”的语言,表现了“我”委屈又无奈的心理。

“还去吗?”

那个星期天教案板书设计第2篇

  教学目标

  1.会写“媚、蚁”等15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4.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2.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策略

  1.生词教学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惆怅”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我”当时的心境来理解;“惊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家务繁忙的母亲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哭泣只是惊惶,而并没有责怪,充分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

  2.阅读理解

  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我”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变化。

  3.习作运用

  学习作者在描写“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时是如何消磨时间的侧面描写,又或是借助周围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写的`时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清楚,把情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媚、蚁”等15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读题目,提疑问

  1.质疑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去解惑吧。

  3.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相互补充。

  (2)教师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21岁时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3)回忆旧知,抓住特点。

  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有关“盼望”的课文《盼》,谁能把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一说?(《盼》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万分期待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生动)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板块二走入文本,理清脉络

  过渡:不同的经历,同一种期待的心情,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那个星期天》,一起去文中深入探讨小男孩的期盼历程。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词语。

  2.检查学生字词认读的情况。

  课件出示:

  媚(mèi)蚁(yǐ)叨(dāo)绊(bàn)谅(liàng)

  耽(dān)糅(róu)绽(zhàn)惆(chóu)怅(chàng)

  搓(cuō)惶(huáng)吻(wěn)偎(wēi)逝(shì)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课件出示词语:惆怅、惊惶、荒凉、耽搁、依偎、消逝、急遽、念念叨叨)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

  4.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交流汇报,理清脉络。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6):讲了“我”从兴奋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无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最终彻底失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7):讲了“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伤心到哭泣,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只有加强生字词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并正确运用到生活中去。科学合理地进行问题的设置,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时抓住课堂中的有利时机提问,能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

  2.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写出成长体验;摘抄好词好句。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课时目标

  板块一整体感知,体会人物感情

  1.小男孩那么真切地希望母亲能够实现他小小的愿望——在一个星期天带他出去玩。可是母亲最终没能履行诺言,小男孩的心情怎么样?

  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找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语句并做批注。

  思考“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默读描写早晨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圈画出相关语句。(第2~5自然段)

  课件出示: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这段时光不好挨。

  焦急又兴奋。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

  (1)指名学生朗读。

  提示:抓住“阳光明媚”“焦急又兴奋”“空空落落”“念念叨叨”等词,体会“我”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2)说一说:你从这些词语里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这段时光不好挨”写出了“我”在耐心等待;“空空落落”写出了“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3)师生合作朗读。

  4.默读描写下午“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6自然段)

  (1)“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课件出示: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学生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再不”“再不”“决不”三个词,体会男孩“盼”的心情)

  (2)指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件出示: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①读一读,说说环境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②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烘托出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的期盼落空;用环境来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

  5.默读描写黄昏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7自然段)

  (1)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

  课件出示: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抓住“甩、拉”等表示动作的词来感受母亲的形象)

  (3)从这些动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从“甩、拉、亲吻、说”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中,我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所以惊惶;可以感受到其实母亲是很爱“我”的,只是被家庭生活所迫,因为有做不完的家务事而忽略了“我”,忘记了自己的承诺。

  (4)分角色朗读。

  6.师生共同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

  学生交流,整理总结。

  课件出示:

  心情变化: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

  时间(光线)变化: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我”在一天期盼中的心情变化和特别的成长体验。

  板块二细细品味,感受人物性格

  1.再读课文,感受人物性格。

  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她是一位好母亲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从课文第7自然段母亲的一些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她因为家务缠身而没有兑现承诺,并因此感到自责、不安,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疼爱,她是一位好母亲。

  2.“我”既然这么希望出去,为什么不是直接拉着母亲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亲做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

  (1)学生交流。

  (2)示例:文中的“我”乖巧又懂事,体谅母亲的辛劳,所以才一直都在等待,而并没有任性撒泼。

  3.回想自己的亲身体验,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

  (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虽然母亲最终没能兑现她的承诺,但是小男孩也并没有抱怨母亲,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像作者那样,多多体谅一下辛苦工作的父母。

  【设计意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需扮演好舵手的角色,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联想,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真正落实从语文课本走到生活当中去。

  板块三领会主旨,学习写法

  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想?

  父母要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孩子也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对比,体会写法。

  课件出示: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点拨。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课件出示:

  相同点:都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同身受。

  不同点:《匆匆》一文中,作者借助描写景物和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那个星期天》一文中,作者进行了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我”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3.积累语言。摘抄本课好词好句,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

  4.小结: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我们要学习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将一件事情写具体。

  5.推荐阅读。

  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深沉凝重,优美隽永,引人深思,给人带来启迪。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阅读,了解一个全新的史铁生。

  6.聊经历,悟主旨。

  同学们,大人们可能无意间给我们许诺过一些事情,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布丁,也许是你期待已久的一个玩具,也许他们最终并没有实现我们小小的心愿,你愿意与大家分享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吗?

  (1)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经历。

  (2)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语文老师最大的功德就是让学生爱上阅读。我推荐阅读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他的其他优秀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再让学生聊聊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亲身体验进一步领悟文章的主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节选自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文章主要写了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了由盼望、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情变化的过程。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体现“我”的心情历程。为了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语文要素,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期盼”经历。

  通过品读文中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者这一天的心情变化,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这种体会是感同身受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让真情自然流露。

  作者从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特别是通过写光线的变化来烘托人物心情的写法,值得学生借鉴。因此,在课堂的结尾,我引导学生由本课延伸到作者的其他作品,并积累好词好句,将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落到实处。

那个星期天教案板书设计第3篇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文章主要写了在那个星期天里,一个小男孩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甚至“绝望”。课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 :

1.会认会写“媚、蚁”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蚁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体会“我”一天的心情变化。

4.通过圈画、想象、抓关键词句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5.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质疑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带领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那个星期天》。(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史铁生

4.齐读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二、朗读课文,学习字词

1.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

重点指导:蚁 绽 搓 偎

(2)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吻 偎 绊--绞--绽

(3)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

2.那课文是按怎么的顺序来写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概括。

3.与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还有什么?

4.本文主要写了“我”在这一天里等候母亲的过程中心情的变化,课文的第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对比句子:(1)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

(2)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四、重点研读,体会心情

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想想“我”的心理经历了的变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全班交流。

4.预设: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表现出“我”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这里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表现出“我”的兴奋。

(3)“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通过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这里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焦急心情。

(5)“男孩儿蹲着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这里写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5.总结: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是: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2.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

指名学生说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二、深入学文,感悟写法。

1. 默读课文,画出能够表现“我”心情的句子,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我”的心理,在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收获。

3.全班交流。

(1)出示: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兴奋期待的心理。

(2)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的耐心等待。

(3)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的焦急无奈。

(4)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学生自主交流:这段话写出了什么的变化?

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对周围景物的描写,表现“我”的怅然失落。

(5)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交流:为什么这里要写母亲的反应?侧面描写表现出“我”当时的失望委屈。

(6)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和环境描写,表现了“我”内心的绝望无奈和极度委屈。

三、学习写作方法

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2.对比阅读,体会写法:《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都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想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四、品读人物性格

1.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她是一位好母亲吗?

2.“我”为什么不直接拉母亲去,而是一次次地等待?

3.回想自己的经历: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

五、拓展延伸

1.推荐阅读《务虚笔记》。

2.小练笔: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借鉴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尤其是对人物动作、内心独白、环境的描写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