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天下国家教案反思

日期:2021-12-28

这是天下国家教案反思,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天下国家教案反思

天下国家教案反思第 1 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发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区、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区和工业城市的位置,主要铁路线的分布;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用图、画图的能力概括出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干旱,并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讲述本区自然资源丰富、地域辽阔、草场众多,看到本区农牧业发展前景很好,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边疆的教育,激发学生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教学重点

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学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北方地区,现在,请大家欣赏某个地区景观图。(展示课件)请思考:你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象吗?和我们学过的几个分区一样吗?为什么有这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西北地区。(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

师:请同学们,看课件西北地区图。

思考:谁能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和作为地理界线的事物,及所包括的省区和相邻的国家,然后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和相对位置不同角度引导。)

小结: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跟海较远,越往西跟海越远。

教师提问:本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这对本区的降水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降水少,跟海洋越远降水越少,即越往西降水越少。

读图指导:指导学生用地图册“中国年降水量”图进一步说明本区降水量的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为400毫米,往西逐渐减少到200毫米以至50毫米以下。所以,干旱成为本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想一想:除海陆位置外,还有什么能影响到水汽深入西北内陆呢?(地形)本区有哪些主要地形区?

读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天山、吐鲁番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说明本地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

师:本区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部风蚀作用显著,戈壁滩上形成奇形怪状的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塔里森盆地中部有我国面积的沙漠——塔克拉码干沙漠,沙漠地区随处可见绵延起伏的新月形沙丘。由此可见,西北地区地形主要是以高原、山地为主。

提问:请同学们在地形图上找找x疆境内的主要山脉、盆地,说说x疆地形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板图:x疆“三山夹两盆”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并指导学生在书本上画)。

指图讲解:x疆的地形就像“疆”的右半部分——“畺”,从北向南三条横线依次代表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脉,两个“田”分别代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形成“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结构特点,天山横亘在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之间。

出示投影片:西北地区的草原和荒漠分布图。

提问:本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指图讲述: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夏季降水稍多,水草丰美,马牛羊成群。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西部、甘肃河西走廊、x疆两大盆地,由于降水越来越少,草原上的牧草越来越矮小稀疏,逐渐成为荒漠。

读图:在“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上找出塔里木河。观察本区河湖有什么特点?

师:本区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其中最长的是塔里木河。湖泊也多为内流湖。与南方地区的“水乡泽国”形成鲜明对照。原因是:深居内陆,降水少,蒸发强烈,所以河流稀少,水量也小。河流沿途多沙漠、戈壁,水分大量蒸发、渗漏,因而水量越来越少,下游多消失在沙漠中或流入内流湖,不能流入海洋。

思考:有人说,在西北地区水贵于金子,你同意吗?为什么?

师:因为本区气候干旱,水是多么稀少,所以水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来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农业来说,水源就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提问:请问西北地区主要适宜发展什么农业呢?(畜牧业)

思考:假如你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位农场主,要建个畜牧业基地,你觉得建在哪里比较合适呢?能在图上画出来吗?还有什么地方可建畜牧业基地呢?

展示投影:由山麓到山顶植被有什么变化?如何利用这里的草场资源呢?山上是冬季牧场还是夏季牧场?为什么?这就是x疆天山山地牧场,因水热条件引起牧场分布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

提问:除了发展畜牧业,在西北地区还可适当发展什么农业?(种植业)

水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之一,在西北,大气降水的可性不大,那么水从何而来呢?请你帮助找水,并设想一下种植农业区可能分布在哪儿?为什么?

师:对,大家的眼光不错,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可以引黄河水灌溉,这里因为有了水,而发展成为物产富饶的绿地,因而被誉为“塞外江南”。

提问:还有哪儿可发展农业?怎样解决水的问题?

师:夏季,因为夏季时气温高,冰雪融化。

提问:那么,怎样利用地下水呢?

展示投影:介绍坎儿井原理。

师:坎儿井真是保护灌溉、节约用水、防止蒸发的一处好方式。

小结在西北地区发展农业,必须要有水灌溉,那么这种农业,我们叫做“灌溉农业”。师:西北地区流行一句话:麻雀、孔雀东南飞,这话什么意思呢?

要想发展西北就必须有世界眼光,而世界发展的出路无非是工业化问题,怎样才能迈上工业化的道路呢?让我们找找西北地区发展的优势。

展示: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主要城市、交通分布图。

提问:西北地区要发展经济,靠的是什么?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西北的交通情况怎

学生回答。

小结: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近几十年来,利用本区资源和特有的地理环境特点,大力发展相关工业,交通运输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展示图片:有关西北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动物遭杀的图片。

过渡:但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所以,在资源开发中必须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西北地区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它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深居内陆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但我们开发时,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四、课堂练习

1.我国面积的_______沙漠,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_____地区。

2.西北地区的地形以_______、_______为主。

3.青藏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_______、_______。

4.我国四大牧区中位于西北区的有_______、_______。位于青藏地区的有_______、_______。

5.青藏地区的畜种有_______、_______、藏山羊。

五、作业布置

西北地区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呢?

六、板书设计

西北地区

一、干旱的土地

1.位置、范围——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深居内陆

2.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三山夹两盆”)

3.地表景观(由东向西):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4.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二、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1.主要畜牧业基地:内蒙古牧区、x疆山地牧区

2.种植业少,为灌溉农业(宁夏平原、河套平原、x疆沙漠绿洲)

三、矿产资源丰富:(x疆)石油、天然气;(甘肃金昌)镍矿;(内蒙古)煤

四、生态环境脆弱

天下国家教案反思第 2 篇

一、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国家财政》教学设计注重三环节:一是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二是课中在教师引导和启发下学生充分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知识掌握、讨论质疑,价值情感升华等,三是课后知识能力情感进一步拓展升华,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等系统教学设计,使学生对本框在知识能力情感都得到一定发展,同时体会到参与高中思想政治学习的乐趣。

  二、教材内容分析

  《国家财政》是经济生活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第一框节,本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上接《个人收入的分配》下承《征税和纳税》,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财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通过对有关时政材料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国家财政的关心和理解,培养学生身在校园心怀天下的思想。

  三、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对经济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在第七课个人参与的财富分配学习基础上,再学习第八课国家财政收入分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我国的分配制度,继而系统掌握我国的经济制度。但是由于财政问题学生相对陌生,如预算与决算、财政收支平衡等。所以,本课采用贴近生活,探究生活,回归生活方式学习财政,便得学生对国家财政有更好掌握,继而渗透关心支持国家财政,热爱国家的情怀。

  四、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财政的含义;国家预算;国家决算。

  2.国家财政在社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3.财政收入与支出。

  4.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5.财政支出的分类。

  6.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方法与过程

  1.自学—讨论—质疑—解析。

  2.运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财政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探究社会经济问题的科学态度。

  2.积极引用相关财政数据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鼓励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和能力,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二是财政的作用。

  难点: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

  六、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情景教学法、评价激励法。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满足学生求知欲心里需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发挥想象力。

  学法:在课前、课中、课后中贯彻自主学习法,在课前以自学自练为主,在课中采用合作探究分析质疑,课后调查实践活动拓展课堂,总之充分凸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七、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导学案检查与反馈,从中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性和针对性。

  2.学生查阅2010年至2013年我国财政相关课外资料、时政热点,以增强对课本知识理解,提高学习财政知识兴趣。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感悟财政巨大作用

  视频播放:惠州市博罗县高级中学新校区建设方案图

  (教师)那么你知道我们学校这么壮观的新校区是谁投资的吗?具体要投资多少钱呢?

  (学生)回答:投资

  (教师)除了新校区外,还投资了哪些项目工程呢?

  多媒体展示:

  惠州市博罗县高级中学创建新校区由博罗县人民出资新建总投资2.5 亿元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中央投入 300 亿元;

  北京举办奥运会、残奥会,中央投入 300亿元;

  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中央投入 140 亿元;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第4季度中央先投入1000亿元。

  【设计意图】从财政投资创建我校新校区导入,贴近学生生活,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悟我国财政巨大作用。

  过渡:建设新校区、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发射、扩大内需等,都离不

  开国家财政的投入,那么,国家的钱从哪来,都用到了哪里?

  (二)探究生活推进新课

  合作探究一:

  (教师)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2013年3月5日财政部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请审议预算报告,报告更加强调对民生相关领域的倾斜。预算报告显示,2008年至2012年,中央公共财政在教育、社会保障、保障住房等方面的民生支出,5年累计16.89万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的2/3以上。

  材料二: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117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为100601亿元,增长12.1%;非税收入16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7.5%。从全年增长情况看,受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利润增幅低、物价涨幅回落影响,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比上年回落12.2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增幅回落10.5个百分点。

  材料三: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117210亿元,增12.8% ,财政支出124300亿元人民币,增长14.1%,2013年全国财政收支差额将扩大为12000亿元。

  1.根据以上材料体会什么是财政?以上材料,哪一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预算?哪一年是国家决算?

  2.从材料二中可看出财政收入有哪些部分组成,影响财政收入主要因素有哪些?

  3.在材料一中财政支出用在哪里了?

  4.材料三反映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呈什么关系?

  (学生)

  结论1:财政包括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2012年为国家预算,2013年为国家决算。

  结论2:财政收入由税、利、债和其他收入组成,影响财政收入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分配政策,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是基础性的,所以2012年财政收入受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利润增幅低等影响增幅比上年回落。

  结论3: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五大类型。

  结论4:财政收支平衡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基础上已掌握一定财政理论知识,通过财政时政材料展示,让学生在尝试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书本知识,以材料带动枯燥书本学习,增强自主探究学习趣味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运用提升自然水到渠成。

  过渡:假如你是一个企业老板,你愿意在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投资基础设施行业吗?假如不愿意只能靠谁来做呢?

  (学生)不愿意,靠

  合作探究二: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2013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合计13799亿元,增长11.4%,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对农民的粮食直补等四项补贴、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

  材料二:四大著名工程师青藏铁路工程总投资330亿元,南水北调,总投资5000亿元,西电东送5300亿元,西气东输1400亿元。这些资金的投入都来自于国家的财政。 材料三:为什么我国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下拨出4万亿财政收入投入到经济建设中?

  以上材料中财政支出分别体现了国家财政的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纠正)

  (学生)

  材料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材料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材料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设计意图】国家财政的作用是本课重点,通过材料展示让学生在探究质疑中掌握重点知识,同时教师适时引导纠正,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提升探究思考能力。 合作探究三

  辩题一: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辩题二:财政赤字不利于经济发展?

  (学生正反方开放式辩论)

  结论1: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基础,要发挥财政作用必须具有良好财政收入,但不是越多越好,交给国家多了,留给企业和个人就少了,不利于个人生活水平提高和企业发展生产。

  结论2:适度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可以拉动经济发展。

  【设计意图】本环节角色模拟开放式辩论,学生辩论表达不一定很规范,所以教师要从中积极引导,通过辩论引导让学生充分掌握本课重难点,合理分配政策对国家财政收入影响,对人们和企业影响,同时加深对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理解。

  (三)回归生活实践新课

  请同学们分组对当地人们对财政受益情况作分析调查,监督是否科学合理使用国家财政,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供有关部门参考。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列举从身边到国家发展的丰

  富事例来感悟财政的巨大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以人为本新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展现。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就必须调动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主体性,要把课堂与课前课后系统性连接起来,只有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才能在不断探索尝试中更加丰富、生动,让学生乐学、爱学。

  附上:第八课第一框 国家财政导学案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考情分析】

  第一框 国家财政

  【基础梳理】

  一、基础知识一

  1.财政收入与支出

天下国家教案反思第 3 篇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感受4/4拍歌曲的强弱特地点;学习领唱与合唱,并能与同伴协调一致地演唱。

  2.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激发我是中国人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教师教学资源《山谷回音真好听》(音频)《国家》(音频)

活动建议:

  一. 听《山谷回音真好听》音频,玩发声游戏。

  将幼儿的作为排成半圆形,教师引导幼儿科学发声的方法,双臂自然下垂,眼睛平视,保持发声时的口型。注意:呼吸、咬字、吐字、口腔共鸣、轻声等方法。

  (1) 先听音频,然后教师带领幼儿完整演唱歌曲。

  (2) 老师弹唱前半部分,幼儿唱回音部分。

  二. 熟悉歌曲《国家》旋律,感受4/4拍歌曲的特点。

  (1) 教师播放歌曲音频,请幼儿认真倾听。

  (2) 引导幼儿感受4/4拍歌曲的强、弱、次强、弱的弱点。

  (3) 请幼儿表达感受,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意思,重点在“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

  三. 带领幼儿学唱歌曲《国家》

  (1) 教师清唱,引导幼儿念歌词。

  (2) 教师引导幼儿采用领读+齐读的方式,感受歌词,为领唱和合唱打下基础。

  (3) 教师弹琴,幼儿站直身体,用自然的声音跟唱。

  (4) 教师领唱前四句,请一名幼儿领唱第五句到第八句,其他幼儿合唱后面的部分。

  (5) 鼓励两名幼儿演唱前八句,其他幼儿合唱后面的部分。

  (6) 教师引导幼儿看指挥,准确进行领唱和合唱。

  四. 欣赏歌曲《国家》mv,进一步理解歌词的含义,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感情。

小结: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爱自己的祖国,祖国强大了,我们才会更加幸福快乐。

天下国家教案反思第 4 篇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对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树立法制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依法办事,维护法律和宪法的尊严。

2、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清楚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地位,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及依法治国对国家机关和对公民的要求。

3、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结合案例,分析、体会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从法律角度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法制与法治、人治与法治关系的认识,提高全面把握依法治国内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依法治国的内涵;

2、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3、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三、教学难点:

依法治国的内涵,分清法制与法治、法治与人治、法律与人情、法律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事例举证、讲解、启发诱导。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讨论:篮球比赛有什么规则?如果没有这些规则会出现什么局面?

师引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而在众多的规则中,法律是保证社会有序运行的最强有力的规则。法律,既像指挥家那双充满魅力的手,指挥着社会这个巨大的乐队,奏出安定与和谐的音符;又像正义的使者,抑恶扬善,维护着国家与人民的权益。正因为如此,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弹指一挥间,法治走过11年。法治,正用其特有的方式,改变中国,改变13亿中国人的生活。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我国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

(二)新课讲授:

师: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思考什么是依法治国? 学生:回答(略)。

师:为了更好地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请同学们填写表格: 依法治国的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 依法治国的主体 广大人民群众 依法治国的依据 宪法和法律

依法治国的对象 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依法治国的目标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的本质 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是依靠法律,运用法律,是崇尚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学生:填写或回答(略)。

师: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依法治国就要从根本上反对和杜绝人治,我们说的“法治”就是针对“人治”而言的。同学们阅读课本P73小字内容和P74的知识链接,讨论并思考你认为“法治”和“人治”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略)。 点拨:“法治”和“人治”的区别就在于,在法律和个人的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还是个人意志高于法律权威。“法治”崇尚法律的权威,“人治”崇尚个人意志。 师举例:乾隆时期的“文字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师:同学们讨论课本上的各抒己见,举行辩论赛。 师: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正确认识“法律与人情”、“法律与权力”之间的区别,以及孰轻孰重的问题。法律是最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从这一点来说,法律不外乎人情,但法律不等于人情,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一定要严格执法办事,不能因讲情面而违反法律,更不能徇私情。同样,要保证司法的独立与公正,一切机关、团体、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约束下行事,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师:我国的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讲究“法治”;其目的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那“法治”与“法制”两者有什么区别? 生:回答(略)。

点拨:法制,通常理解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而法治是相对人治而言。有了较完备的法律制度,却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仍不是法治,还是人治。只有依法管理国家的公共事务和各个环节,把国家的行政权力纳入法制轨道,才是真正的法治国家。

师:那作为一个法治国家,法治的标志是什么?我国依法治国的核心又是什么? 生:宪法是法治的标志。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师:为什么宪法能成为法治的标志?为什么依法治国把依宪治国作为核心?宪法究竟有什么重要性?其地位和意义又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后回答。 生:回答(略)。

师:请同学们现在总结宪法的特征或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所在。 生:回答(略)。

师:这些特征能说明什么结论? 生:回答(略)。

师:课本从规定内容、法律效力两个方面说明了宪法的特征,从而阐明了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这一观点,明确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真正理解宪法的首要、中心的地位,使国家和公民的最高规范。因此,树立宪法权威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宪法是法治的基础,是法治的核心。

师: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历史镜头、小字部分以及知识链接部分,并思考知识链接的内容可以得出宪法的那一个新的特征?

生: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严于普通法律。 师:同学们,假如生活中没有法律?„„ 生:回答(略)。

师:由此可知,依法治国首先要—— 学生:有法可依。

师:是不是有了法律就实现依法治国了?如生活中乱闯红灯、拾钱不还、故意违反法律、有法不依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又告诉我们什么?依法治国除了做到有法可依之外,还要做到什么?

生:有法必依。

师:有法必依不仅仅是对普通公民的要求,更是对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要求,那对于司法

机关、执法机关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生:执法必严。

师: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生:回答(略)。

师:执法必严,体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违法必究。 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你是高官,还是平民,只要违反法律就一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任何人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反之,不但会使受到侵犯的合法权利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和救济,使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得不到恢复,而且会损害法律的尊严,使法律失信于民。 师:由此可见,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各自的含义又分别是什么? 生:回答(略)。

师:依法治国对公民提出了什么要求? 生:回答(略)。

六、课堂练习:谈谈对“钓鱼执法”行为的认识。

七、课堂总结:

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和谐社会,要靠法治。和谐社会,需要一个更强大的、更权威的法治。选择法治,因为和人治相比,法治的意志更坚强,处置更公平,监护更有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高高举起“依法治国”大旗。

法治的信念潜移默化,法治的力量深入人心。回首11年,见证法治,记忆中不尽是甜美的片断,但法治对中国的改变、对生活的改变,是不可改变的。这改变,给了我们信心,给了我们希望,给了我们一个值得期待的法治明天。

八、教学板书:(略)。

九、教学反思:

1、这节课理论性的知识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更多的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

2、开展辩论赛时,学生的见识较少,辩论过程不够激烈,今后需对学生的辩论事先布置安排指导。

十、课堂延伸:

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近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我为节约献计策”征集活动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公益广告征集大赛”,获奖作品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请你提出两条有关“节约”的锦囊妙计;

2、请写一条公益广告。

《依法治国》教案设计

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教学设计一、目标要求1.知识目标:识记:“三个代表”的内容;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要求;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

依法治国教案设计

依法治国十五中 杨艳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依法治国的含义、重要性及其基本要求;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过程与方法:结合案例教学,培养学......

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教案

《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教学设计开课人:陈强;班级:初三(5)时间:2014/10/21上午第一节 【教学目标】1、情感价值态度观:认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自觉拥护人民代表......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